端五节还是端午节?

今天是阴历五月初五,有的地方写作端五节;有的地方写作端午节。端五节还是端午节?生活了90多年,我还没有顾得把它分清楚。昨天,抽了点时间,看了一些资料,终于有了一点眉目。
端午(五)节的“端”,东汉人编写的《说文解字》解释说:“端,物初生之题也。”意思是说,端,是初的意思。元朝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里也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最迟在春秋时代,人们就把五月五日的活动,称为“端五节。”从春秋以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先后又出现了许多与“端五节”含义相同、但叫法不同的节日名称。如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菖蒲节、艾叶节、夏节、龙日节、天中节、浴兰节、粽子节、女儿节、地蜡节……其中,像菖蒲节、艾叶节、夏节、粽子节、龙日节,都比较容易理解,还有一些名称,不一定每一个人都知道。例如:端阳节。取名为端阳节,是因为五为“阳”之数(古人把单数视为阳数,双数视为阴数),五月五日的“五”都为阳数,所以叫端阳节;取名为天中节(也叫中天节),是因为五月五日午时,太阳运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所以称中天节;取名为浴兰节,是因为有些地方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有用佩兰煮水沐浴的风俗,所以叫浴兰节;取名女儿节,是因为五月为毒月,父母有意让夫妻分居,女儿回娘家,所以叫女儿节;地蜡节是道教的叫法,五月五日为道教五斋祭日之一。到了西晋,出现了一个新词,把五月五日叫作“端午节”。新出现的“端午节”,被西晋人周处写入了他的《风土记》。周处写道:“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遗憾的是,周处没有把为什么会出现“端午”这个词的原因说一说。到了唐朝,为什么把“端五”叫成“端午”,有了一个答案。
唐代第七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出生于公元685年9月8日(阴历的8月初五)。在那时,不用公历,用的是阴历。时任宰相宋景,为讨好皇上李隆基,以“避讳”为名,将五月五日的“端五节”,改叫“端午节”,避开了唐玄宗生日中的“五”。宋景这一改,得到了玄宗的赞誉,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此,“端午节”堂而皇之地在各地流传,以至于出现了“端午节”取代“端五节”的趋势。我书桌上的台历上,写的就是“端午节”(见附图);我的手机“报日期”的屏幕上,出现的也是“端午节”;今天,凤凰网刊登的陕西新闻,也用的是“端午节”……
昨天,我只用了不到2小时的时间,终于弄明白了“端午节”和“端五节”的异同,不再为用“端五”好,还是用“端午”好费脑筋了。我为此“窃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