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做香包

一个多星期前,为迎接端午节,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派出两名教学人员,应位于陕西省体育场西南侧的中信银行邀请,为银行客户免费赠送做香包的针线、药袋以及中草药(包括艾叶、薄荷、桂皮、藿香、白芷、茴香等),并讲授药物性能和制作香包的工序。我夫人接到银行邀请电话后,欣然前往学艺,准备给两个小重外孙做香包。我作为陪伴,也去了现场观看,随手拍摄了几张照片(见附图)。
每年端午节,给小孩佩戴香包,几乎同端午吃粽子一样,成了不可或缺的节日习俗。给小孩带香包,主要目的是为了吉祥祈福,或者说为了驱瘟辟邪。为什么偏要在端午节驱瘟辟邪、吉祥求福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古人发现,进入阴历五月,不管南方北方,随着气温上升,各种细菌、病毒,开始大量繁殖、扩散,贻害人民。因此,古人把阴历五月称之为“毒月”。在医学不发达的中国古代,医学家们本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给小孩、老人这些易感人群,随身佩戴装有中草药的香包,希望能祛毒除瘟、杀菌消暑、静心安神、健脾和胃(后来,老年人不再佩戴香包)。如今,随着预防科学的发展,佩戴香包的防病意义大幅减弱,但作为一种节日习俗,还在继承,能为节日平添气氛。
佩戴香包开始于什么时候,史无明载,但从屈原《离骚》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描写中,可以知道在战国时期,已经有佩戴类似后来的香包的东西。引文中的“扈”是披的意思;“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草;“纫”是连缀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挂在身旁。
早期,香包不叫香包,而叫“容臭(音xiu,第四声,同嗅)”。猛然一看,这个词汇让人难以理解。在我所能见到的辞书里,对“容臭”这个词,也没有做出让人满意的解释,只是说:“臭”,与“嗅”同义。现在,根据我的理解,试做如下解释:“容”,容纳的意思;“臭”不能理解为与“香”相对的气味,只作“气味”理解。“容臭”就是装有中草药的、有气味的佩戴物。据说,甘肃庆阳一带人,把香包叫作“绌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同样一个香包,叫法不同,而且与现在的叫法(香包)大相径庭。这是由于中国的历史久远,地区辽阔。所造成的。
香包不限于挂在胸前,古人还把它放在枕边,据说有助于孩子早早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