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在意是否有人“点赞”

昨天(5月7日),西安《华商报》在头版和四版位置,刊登了有关《我爸退群了》的消息报道。“我爸”为什么要“退群”?我们看看“我爸”在“家庭群”里发的帖子就知道。“我爸”是这样写的:“一个亲人群,是分享喜怒忧愁善感的小团体,没人关注点赞沟通,这个群没有存在意义。不好意思,我先退出了,你们吉祥安康。”当事人“我爸”姓张。据他的女儿介绍说,她爸参加了由8人组成的家庭群。最近,她爸在群里发了两张图片:一张是标示酒的生产日期为1996的商标图片;另一张是把酒(即1996年出产的)喝完了的空酒瓶图片。在两张图片后面写了一句话:“二十八年老酒”。照片发出去以后,除了他女儿回复了一个“赞”的表情外,再没有其他人做出任何反应。这不是第一次对他的帖子不作任何反应。这位张爸爸一气之下,就写了一则“退群”帖子。“退群”后,网友作出了不同反应。有的说,“张爸爸”反应过于偏激,几乎不近人情;有的说,何必这样在意人家关注不关注?有的说,与其遭遇不快,不如离开,这样免受困扰,活得倒会更自在。我因为天天都在写“博文”,对《华商报》报道的消息,有所感触。我在这10来年撰写博文的时候,也会遇到有没有人关注、有没有人评价的问题。这很正常。问题是如何对待人们的关注(点赞)和评价。
“点赞”,是对别人帖子关注的外在表现形式。人们对你的发帖表示喜欢、赞同,就用“点赞”表示;反之,不喜欢、不赞同,就不置可否,即不“点赞”;当然,也不否定有这样的情况存在,那就是对你的发帖很喜欢,也赞同,但就不习惯“点赞”。
“点赞”是网络常用语,据说它来源于英语的“Like”(原意是喜欢)。在我国网络界,把它译成“赞”、“点赞”。根据我常在朋友圈播发博文的体验,“点赞”,不仅仅是亲友对你发帖的心理认同,也同时送来了亲友的平安信息,从一个侧面告诉你“我还好”;同时也送来了对你的鼓励和鞭策。这就是我在每次发过博文后会关注并珍惜亲友“点赞”的原因所在。至于谁没有“点赞”,不是我的事,我不会费脑筋去计较有哪些亲友没有“点赞 ”,为什么不“点赞”。与那位“张爸爸”不一样的是,我每天撰写的博文,总有人“点赞”,“点赞”的人最多时往往会超过60、70,还会附带有不少“评论”;最少时,也会有20人以上。这20几个人,是一直陪伴我前行的“铁粉”。他们不管我些什么(当然都是正能量的文字),从不吝啬,痛快地按下“点赞”键。这是对我无声的鼓励。我心存感激,并把他们视为知心、挚友。我很珍惜!
昨天,我写了一篇《青春不散场》的博文。写这篇博文的原因是:几天前是“五四”青年节,我想起了我们学校体育教育系七七级三班在“入校40周年”聚会时,每位参加聚会的同学,以及包括我在内的3位老师穿上的、印有“青春不散场”的绿色短袖T恤。于是,我以“青春不散场”为题,写了一篇1千多字的博文。博文播发后,超过60位亲友“点赞”;还有同年级女生班的“琴琴”在评论中写道:“给七七级三班点赞”!七七级三班的“晓铭”写道:“感谢老师专题撰文记述我们三班的那些事。感恩老师的培养教育!”七七级三班的“天边”也写道:“感恩老师的培养教育!”还有3位七七级同学(一班的“雨山居”、三班的“李耀旭、女生班的”英子)给博文点赞。我对这6位七七级同学的“点赞”和评论,非常珍惜;至于其他多位与我有微信联系的七七级同学,尤其是三班同学没有作出任何反应,不属于我考虑的范围。人各有志,考虑他干啥?正是我有这种心态,我才能天天写,写我的所学、所见、所闻、所感。我不会像“张爸爸”那样在意,那样心胸狭小,没有人关注就对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