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仁坊里看“投壶”

(2023-05-02 06:11:08)


前天(430日)下午,我从“安仁坊”西口走进“集市”。离西口不远,就看到好些赶集的人,不顾阳光灼热,兴趣盎然地围着看一种名叫“投壶”的游戏(见附图1.2.3)。我手拿手机,也跻身期间,看个热闹。只见场地中央,放着一个高约30多厘米、筒口直径约10厘米左右的器皿,观众一个挨一个有序地手执竹制“箭枝”往里投。每位观众,大概只投5-6支“箭”(由身穿汉服的工作人员分发)。若投中了,会赢得一整掌声;如果多次没投中,观众也会为之叹息。我发现,不管是围观的,或者是投掷的,都饶有兴趣;来看这项游戏的人,比看集市东头“蹴鞠”的人还多。据说近年来,在一些喜庆场合,在一些小学、幼儿园,都能看到玩“投壶”游戏的(见附图4.5.6);“投壶”被认为是一项具有益智功能的娱乐活动,网上还能看到销售“投壶”器具的广告。

“投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娱乐活动,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是由“射礼”演变而来的。“射礼”是什么?表面上看,是一种射箭技能比赛,但有许多礼仪,它的核心价值,是周天子用以控制和教化人民的手段。西周时期的“射礼”有四种。即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投壶”是由燕射演变而来的。“燕”,即“宴”;燕射就是在宴会中的射箭活动,是宴会中的助兴剂,如同后世的“划拳”,谁输了,谁就喝酒。不过,早期的“燕射”,不像后世的“划拳”那样简单。在宴会中射箭,有一套礼仪,非常繁琐,旨在“寓教于乐”。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文武逐渐分途,文人大多都不会射箭了,或者射箭技能不高。因而在宴会中,逐渐有了一种与射箭相类似的活动,即“投壶”。所谓“投壶”,就是以“壶”代“侯”(箭靶);以“投”代“射”;以“柘(音这,柘树的树枝)”代“箭”。就这样,“投壶”代替了宴会上的射箭。

据介绍,古代的壶,一般颈长7寸,腹高5寸,壶口直径2.5寸;箭,用不去皮的柘枝,长约2.8尺,在距离大约7尺左右的地方投壶;取胜的一方,斟酒给投输的人喝。投之前及投的过程中,有一套礼仪,主客之间要讲一套谦让之词,要赋诗,要击鼓奏乐。春秋战国广大文人学士,对这种既继承先王之礼,又能愉悦身心的游戏,非常喜爱;秦汉三国的士大夫及唐宋元明清的文人学士都把“投壶”当做一种娱乐活动,历久不衰。辛亥革命后,一些军阀试图原原本本地复活“投壶”,立即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和谴责。改革开放后,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对传统“投壶”游戏的娱乐性、趣味性予以肯定。“投壶”不但有趣,而且还不受场地、器材限制,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陋就简;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能玩,因而得以推广。“投壶”现身安仁坊集市,且有那么多人参与,就很好地说明了“投壶”游戏具有的魅力!

安仁坊里看“投壶”

安仁坊里看“投壶”

安仁坊里看“投壶”

安仁坊里看“投壶”

安仁坊里看“投壶”

安仁坊里看“投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