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泰山石敢当”

(2023-04-03 06:09:32)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还在福建武平县城居住期间,不时会在对着路口的民用住宅院墙上,看到一块镶嵌在院墙内的、写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砖。据我爷爷说,这是用来镇宅辟邪的。五十年代初离开福建老家以后,我再没有看到过“泰山石敢当”这样的石刻了。昨天(42日),因为写了一篇涉及泰山的博文,就很自然地想起了小时候在民宅院墙上见到过的“泰山石敢当”石刻。

怎样理解“泰山石敢当”这五个字?通过学习,我才知道最早只有“石敢当”三个字;后来加进了“泰山”两个字,才成为“泰山石敢当”。

“石敢当”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武艺高强,威猛异常,能降恶驱魔,保民平安的传奇人物。汉朝时候的一本启蒙读物《急就章》就这样写道:“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这12个字的意思是,石敢当,威猛如猛虎,所向无敌,连皇上(龙)都被保护得平安无事(未央)。宋朝代宗大历五年(770),在福建莆田出土了一块唐代的“石敢当”,上面刻有一连串汉字:“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这就用实物告诉我们,在唐代有着用来驱魔压邪、保民平安的“石敢当”。莆田,是远离汉唐时期的政治中心长安的一个边远地区。这样的边远地区都有“石敢当”出现,就不难想象在中原地区,“石敢当”现象该是非常普遍了。

据史书记载,在明朝以前,百姓墙上镶嵌的都是“石敢当”。到了明代,随着对泰山信仰的发展,才在“石敢当”的石刻中加进“泰山”二字,由“石敢当”变成了“泰山石敢当”。

自从把“石敢当”改成“泰山石敢当”以后,对这新名词的理解,开始出现分歧:有人把“泰山石敢当”理解为生活在泰山之巅的石敢当;有人则理解为“泰山石”的担当(镇邪驱魔)。作这种理解的人,是因为汉武帝刘彻去泰山“封禅”的时候,从泰山带走了4块泰山石,分别镶嵌在长安城里未央宫的四面墙上,有镇邪保平安的用意。后来去泰山“封禅”的汉光武帝、唐高祖、唐玄宗、宋真宗,是不是也拿过泰山石回宫镇邪,史无明载,不得而知。但游客偷拿泰山石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偷采、偷售泰山石的违法行为,也不时见诸报端。为此,泰安市政府多次发文,要求每位游人都要爱护不可再生的泰山自然遗产,保护地质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资源。如果劝止无效,一经发现,将根据情节,处以500元到2万元的罚款;对偷采、偷售泰山石而触犯刑律的,将绳之以法,严惩不贷。

在房屋墙上镶嵌“泰山石敢当”,政府没有把它看作是封建迷信行为,而把它看作是一种民俗。200512月,“泰山石敢当习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者认为,“泰山石敢当习俗”,是对远古时期出现的对灵石崇拜遗俗的继承与发展。这种习俗,已经扩展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居住的地方。刻上“泰山石敢当”,反映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认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并且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命力。有学者还认为,“泰山石敢当”的“平安”文化内含,与现实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关于“泰山石敢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