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讨人喜欢的“谐音”

(2023-03-08 06:27:46)


 

什么叫“谐音”?按辞书的解释,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的修辞方法。”例如:“闻鸡起舞”,用与“鸡”同音的“机”代替原来的“鸡”,组成“闻机起舞”。在生活中,常见在新婚夫妇床上放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其目的,就是借用红枣的“枣”、花生的“生”、桂圆的“桂”、莲子的“子”的同音字,组成“早生贵子”,既含蓄,又寓意深远。中国文字之妙,足见一斑。

今年是阴历兔年。新年伊始,不少人借用“兔”字代替原来成语中的本体字,组成新成语,辞旧迎新,展望未来。例如:大展鸿“兔(图)”;“兔(突)”飞猛进;“钱兔(前途)”似锦;扬眉“兔(吐)”气;“兔(徒)”步青云;“钱兔(前途)无量”;奋发“兔(图)强”……

这些年,出现了许多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数字谐音”,让不少局外人不知所云。例如:520,表示“我爱你”;5201314,表示“我爱你一生一世”;7456,表示“气死我了”……除了“数字谐音”外,还出现了“字母谐音”。例如:用LG ,代表“老公”;用LP,代表“老婆”;用PF,代表“佩服”;用MM,代表“妹妹”;用JJ,代表“姐姐”……

谐音还常常用于“歇后语”。常见的有“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尽是书(尽输);宋江的军师吴用(无用)……

妙用谐音,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早在古代,就常用谐音写入诗中。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刘禹锡就写过“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晴天的“晴”,替代情愫的“情”。还有,唐朝诗人李商隐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蚕丝的“丝”替代思念的”思”。

“多情自古伤离别。”重情义的古代先人们,最迟在汉朝,就从“柳”与“留”的谐音中,挖掘了柳树具有“留别、”留情”的意象。据《三辅黄图》介绍:“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长安,曾是西汉都城,送客人大多要送到灞桥。临别时,折柳相赠,饱含依依惜别之情。后来,又从柳絮的“絮”与情绪的“绪”、从柳丝的“丝”与思念的“思”的谐音中,将依依惜别的情绪,全都寄托于娇嫩柔软的柳枝上。“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回首望君柳丝下,挥手别君泪难休。”

“灞桥折柳”,在唐朝达到顶峰。在灞桥专门设有“驿站”,专供迎来送往之用。送客送到灞桥,都要折柳相送,并赋诗道别。“年年柳色,霸陵离别”(李白);“为尽都们多送别,长条折尽减东风”(白居易);“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张九龄)……唐朝灭亡后,政治中心由长安转向开封,“灞桥折柳”就逐渐消失了。留下的却是灞河两岸每年仲春时节漫天飞扬的柳絮,犹如飘扬的雪花。清朝在评定“关中八景”时,将灞桥飞舞的柳絮,命名为“灞桥风雪”,并列为“关中八景”。

讨人喜欢的“谐音”

讨人喜欢的“谐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