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黄代以后的第一伟人

战国七雄中赵国的第六位君主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被梁启超看作是自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与秦始皇、汉武帝、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并列为中国历史上四位赢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伟大人物。赵武灵王是一位封建社会初期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推行的“胡服骑射”,对当时及以后中国战争方式的发展,起到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从史书记载及出土文物告诉我们,最迟从夏朝开始,战争的方式是车战。周武王伐纣,率戎车三百乘,虎贲(即勇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按周朝规定:一辆战车为一乘;车上有三人:左侧的为车长,持弓箭主射,叫车左;右侧为车右,持戟或戈主刺;居中者为驭手,负责驾驭战车(见附图2)。每一辆战车,车后有七名甲士,十五名步卒,连同车上三人,共二十五人,作为一个作战单位。战车上的“驭者”和“车左”、“车右”都是贵族子弟,因而当时学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就有“射”和“御”两门课程,让贵族子弟学会驾车、射箭。
春秋末年,诸侯国“晋”内讧,一分为三,即历史上所说的“三家分晋”,这“三家”就是韩国、赵国和魏国。“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期结束,开始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初期的赵国,在今山西省的北部和中部、河北省的西部和南部、内蒙古阴山的南部。赵国周边,东有齐国、中山国,北有燕国、林胡,西有秦、韩和娄烦。赵国的地理位置很不好,周边有不少游牧部落,常常受到游牧部落骑兵的入侵。他们进退神速,赵国的战车,在山区毫无办法。胡人穿的是短装,束皮带,穿皮靴,骑的是四条腿的马,行动自如;赵国的甲士,穿的却是宽袍大袖,再披上铜制铠甲,行动迟缓笨拙,哪里是胡人的对手?在忍辱18年之后,赵武灵王于就位执政第19年(公元前307年),决定进行军事改革。怎么改?向胡人学习!赵武灵王正式下令“变胡服,学骑射”!“变胡服”是为了便于骑马射箭;学骑射是为了便于在山区作战。两者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历史上把这样的军事变革,称之为“胡服骑射”。
实施“胡服骑射”一年后,赵国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相继打败了中山国,让林胡及几个游牧部落归属赵国,秦、韩两国也不再轻易侵犯赵国。“胡服骑射”不仅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开创了中国古代骑兵史上的新纪元,从此,车站战逐渐退出战场,代之而起的是骑马射箭的“骑战”。
在春秋以前,马,主要用作驾车,并不单骑,文献上也没有“骑”字,春秋末期,才有骑马风气。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以后,才开始有了骑兵。从战国以后,骑兵一直是战场上的主要军事力量。在马镫发明以前,骑兵主要是射箭;大概从晋代开始,发明了马镫,骑兵才有可能挥动刀枪戈矛,近距离与对方厮杀。
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了不起的改革。后人称他为“自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当之无愧。赵武灵王勇于改革的精神,也永垂史册,并为后人积极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