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看电视边猜谜

昨天,兔年元宵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元宵晚会(2023)”,同往年的“元宵晚会”一样,穿插了“猜灯谜”。昨天晚会灯谜共有6个:第一个“十分难得”,打一人名,谜底是“不易”(即青年歌手毛不易);第二个“取一半,找一半;叔一半,我一半”,打一字,谜底是“戏”;第三个“一边是一天,一边是一年”,打一字,谜底是“晴”;第四个“别超速,别超速”,打一词牌名,谜底是“声声慢”;第五个“花甲退休”,打一戏曲剧目,谜底是“牡丹亭”;第六个“月光散落西窗上”,打一节日,谜底是“元宵节”
元宵节,一边赏灯,一边猜谜,由来已久了。民俗学家说,至迟在南宋就已经有了。当时,一些喜好谜语的人,将写在纸上的谜语贴在彩灯上供人猜射。灯+谜语,人们称之为“灯谜”。眼睛看灯,脑子猜谜,平添了不少兴味。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具有民族风格的节日娱乐活动,一经出现,就受到社会人士青睐,代代相因,一直到今天。
灯谜的基础是谜语。据考证,最早的谜语,叫“隐语”,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所谓隐语,就是不把本意直接写出来,而借别的词语来表示。《三国志(注)》就介绍过曹操来到给他兴建的住屋时,嫌门太大。他不直说,却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开了。人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经杨修分析说:“丞相嫌门太阔了!门上写一‘活’字,不就是‘阔’吗?”到了南北朝时期,才逐渐用“谜语”取代“隐语”。宋朝人很喜欢谜语,涌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谜语制作的专业人员,还成立了谜语组织“谜社”。随着谜语的发展,从明清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文义谜”占据主流地位。所谓“文义谜”,就是根据文字含义,使谜底和谜面相扣合。崇尚大众熟悉的成语或通俗语句为谜面的结果,不断拓宽了谜路,促进了谜语的发展。“文义谜”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谜底。例如:庄稼人,是谜面;打一作家名,是谜目;田汉,是谜底。我选择了几个我手头记录的谜面,从中看出制作谜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猜对谜面,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三市尺不是一米,打一字;客满,打二字;有马行千里,有水能养鱼,有人不是你我,有土能种谷物,打一字;归心似箭,打一称谓;铁公鸡,打一成语;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快刀斩乱麻,打一成语;跷跷板,打一成语;暗中下围棋,打一成语;鲁达当和尚,打一成语……有谜面,有谜目,谜底是什么?请猜猜看。
谜语,虽属艺文小道,但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保罗无遗。谜语能启迪智慧,抒怀遣兴,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益智娱乐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