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首”第一餐吃什么?

如果把大年三十称作“岁末”;那么,大年初一就叫“岁首”。“岁首”第一顿饭怎么吃?根据我所听到的、从文字上看到的,以及我亲身体验到的,“岁首”第一顿饭,远没有年夜饭那么重视,因而也就没有那么丰盛。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吃臊子面的;南方地区有吃汤圆的、吃年糕的;我们福建客家地区,“岁首”第一餐是“吃斋”,即吃素食。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还在福建老家生活的时候,我的爷爷曾告诉我,大年初一是弥勒佛诞生、观音菩萨“下凡”的日子。因此,大年吃一早上不能沾荤,要吃素食。吃素食也叫“吃斋”。“斋”与“灾”谐音。“吃斋”有驱灾避祸的意义在。现在回过头来一想,剥去迷信外衣,大年初一吃素食具有极大健身作用。理由很简单,一般年夜饭都很丰盛,有鸡、有鱼、有肉,还有其他食品,无形中加大了胃肠负担。如果大年初一吃一顿素食,有利于彻底消化头天晚上吃进的食物,避免因积食而导致的胃肠疾病。大年初一吃素食,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为了照顾家庭主妇能在大年初一有一点休息时间,不必花很多时间去准备过多菜肴。在我们福建客家,每到过年,家庭主妇最忙。她们从腊月二十五进入“年界”开始(所谓“年界”,就是过年边界,预示快过年了),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的事,包括拆洗被褥、打扫房子、杀鸡宰鸭、蒸黄粄、炸年糕、准备年夜饭,夜以继日,一直忙到年三十晚上。为了让各家主妇能有一点休息时间,就杜撰了一些理由(如观音菩萨下凡),让主妇们休息休息,体现了对妇女最朴素的人文关怀,有积极意义。
我在陕西生活了多年发现,在西安,大年初一早上,大多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意思,把吉祥、喜气,作为馅子,包进饺子里,寄托了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在关中农村,大多吃臊子面,面要细,汤要“煎”(滚烫),寓意生活红火,天长地久。陕西臊子面最有特色的是岐山臊子面。岐山人吃臊子面汤多面少,但只吃面,不喝汤;面吃完了,把汤回锅,接着吃另一碗面,中等饭量的人可以连着吃一二十碗面。因为不喝汤,把汤又回锅,难免存留涎水。因此这种臊子面,又叫“涎水面”(当地人把涎水读作han shui)。
大年初一第一餐吃什么,各地不尽相同。我从网上看到,有的地方,大年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升,一年比一年好;有的地方喝鸡汤,吃鸡肉。吃鸡肉有讲究:吃鸡爪,寓意抓财进宝;吃鸡翅膀,寓意展翅高飞;吃鸡头,寓意出人头地。华东地区吃汤圆,不都是吃一种馅子的汤圆,有的地方要吃用芹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作馅子的“四喜汤圆”;还有的地方,在大年初一第一餐,要喝用白米、豇豆、红枣、豆腐、芋头制作的“五福粥”,象征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五福……仅从以上简单介绍,每年岁首第一餐,全国各地,五花八门,品种不一、吃法不一、寓意不一。这就印证了千百年来留下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古话。
昨天,我的“岁首”第一餐,吃的是夫人亲手制作的八宝饭,另加鸡蛋、牛奶和外孙送来的车厘子,中午才吃的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