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回娘家

按中国传统习俗,昨天,大年初二,是出嫁女子回娘家的日子。我3个侄女,不约而同与丈夫、儿女、孙辈回娘家拜年。三代人一起回娘家,我姑且称为“打包”回娘家。这种“打包”回娘家的事,不要说在我福建老家很稀罕,就是在全国范围也不多见。这反映了这个大家庭相处得何等友爱、何等和睦!我作为他们的至亲,深感欣慰,把它写出来,与我的朋友分享。
我哥有4个儿子、3个女儿;最大的生于1947年,最小的生于1966年,他们都已经是爷爷、姥爷、奶奶、姥姥级别的人了。我哥、我嫂在世的时候,3个出嫁女子都会在大年初二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我哥我嫂先后于2001年、2003年离世后,她们还会回娘家拜年吗?一般情况不会。民谚说:“娘在,家在;娘不在,人生只剩归途。”爹娘都不在了,意味着家也不存在了;没有了娘家,大年初二就只能待在自己家里。但我的4个侄儿,个个有担当,爸妈不在了,每逢大年初二,4位兄弟轮流负责接待3位姐妹。从2004年到今年,整整20年,我3个侄女都按老规矩,初二回娘家,与兄弟们相聚,共贺新春。20年前,我哥我嫂健在的时候,大年初二这一天,在一起用餐,不过2-3桌;昨天,我3侄子轮值,来了70多人,满满当当坐了7桌。根据我小侄女红红给我提供的数字,我哥4个儿、3个女,现在已有99口人;我哥最大的重孙女,已经读大一,最小的重外孙女,还不满1岁。如果全都来,得9-10桌(圆桌,每桌坐10人)。
今年是我侄子老三元元做东。这几年,他们夫妇俩在龙岩市帮忙照看孙子孙女。为了接待接姐妹们初二回娘家,我侄子不时抽空从龙岩回到住所,做一些准备工作,包括提前酿好米酒、收拾灶房、购置食材、准备桌椅碗筷…从发来的视频看到,昨天清早,我大侄子、二侄子、四侄子的儿子,也同三侄子的儿子一起杀鸡拔毛,甚至下厨掌勺。单凭我三侄子一家几个“劳力”,是难以完成接待任务的。昨天午餐,根据侄孙女玲玲提供的信息,一共烹饪了10个热菜,有鸡、有鱼、有虾、有肉、有肉丸、有牛杂,非常丰盛;喝的酒,有三侄子自己酿造的米酒,有贵州茅台镇生产的酱香型怀庄白酒。70多口人分坐在在三侄子、四侄子两家的厅堂里摆放的圆桌上(他两家盖的房子,可以说同在一个屋檐下,紧紧相连且相通),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在咱们国家,在某些地区,流行着这样的谚语:“师徒不同桌,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但看了侄孙女玲玲给我发来的他们昨天用餐的视频,会彻底颠覆朋友们的认知。通过视频看他们喝酒、划拳,不知内情的人,都会以为是朋友聚会;实际上,喝酒、划拳的都是一家人!“酒桌上面无父子”的场面,朋友们,见过吗?为了直观一些,我从视频里下截了几张照片,包括侄女与姑姑、妹妹与哥哥举杯互祝新春的画面;儿子与爸爸、侄子与姑姑、侄子与叔叔、老三与老四、老大与老四之间,互喊“四季发财”“六六大顺”划拳的场景。人世间的兄弟姐妹情谊,能有如此豁达、和谐,该有多好!但遗憾的是,从媒体的报道中看到,兄弟姐妹之间,有的为了赡养父母、为了争夺父母遗产,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对簿公堂。两相对比,我为有这样的侄子、侄女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