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根”卖的面条

昨天(16日),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光有标题、没有内容的“帖子”,并有6张附图。有亲友对第4张图片提出疑问:“面条和汤汁(或叫卤汁、臊子)为什么不在一个碗里?”这个问题问得好!
我在“朋友圈”晒出的第4张附图,介绍的是陕西有名的“杨凌蘸水面”。我住的生活小区附近就有一家专卖“杨凌蘸水面”的面馆,我进去品尝过蘸水面的美味,很有特色。“杨凌蘸水面”是杨凌地区的特色小吃。蘸水面的独特,就在于与普通面条的吃法不同,即面与汤汁不在同一个碗里,而是一大盆盛面,一个小碗盛汤汁。顾客进店后,老板会问:“要几根?”饭量小的,一般吃1-2根,饭量大的,一般吃3-4根。一根面条,通常长约1.5米左右,宽3-5厘米,厚2-3毫米,重2-3两。面条煮熟后,盛在面盆里,面盆里还有一些绿色蔬菜,同时有一小碗汤汁。吃的时候,把面条拉进小碗蘸汤汁;蘸好汤汁后,就可吸溜入口。人们对“杨凌蘸水面”的评价是:“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口越香。”
陕西关中人爱吃面,除了“杨凌蘸水面”外,还有很多名称不一、形态不一、制作方法不一、味道不一的面条。有人粗略统计,光陕西关中地区的面条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油泼面、biang biang面、臊子面、浆水面、菠菜面、麻食面、饸络面、旗花面,以及乾县酸汤面、岐山臊子面、杨凌蘸水面、户县软面、三原疙瘩面、永寿长寿面、麟游血条面、潼关鸡丝面、礼泉羊肉合面、耀州窝窝面、大荔炉齿面、韩城大刀面……其中最受外地人惊异的就是杨凌的蘸水面,不是论碗卖,而是论根卖。
陕西关中人爱吃面,开始于什么时候?这得从关中农作物种植情况说起。关中平原拥有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临秦岭北麓,北靠渭北高原的一片土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全国有名的小麦主产区。据考古工作者说,远在5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在陕西关中种植小麦了。195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渭北栎阳遗址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石磨。这意味着最迟在战国时期,陕西关中地区的人民,已经享用了面粉做的面食了。早期的面食是个什么样,我没有找到准确答案。但从史书上了解到,在汉朝时,就已经有了从西域传来的“胡饼”,如同现在新疆人食用的“馕”。到了唐代,有了“汤饼”,“索饼”。这被认为是最初的面条雏形。长安(即今西安)是唐代都城,历经21帝,289年。有理由认为,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是最早吃到早期面条的人。《新唐书》记载:王皇后在玄宗生日时,“以生日汤饼敬献”,也被认为是中国“长寿面”的雏形。到了宋代,在“汤饼”、“索饼”基础上变长、变细,并取名为“面条”;元代人,又发明了便于携带、保存的“挂面”。这样,在中国食谱上,就有了面条(包括挂面)了。
在南方,吃米饭叫吃饭,在关中,则把吃面条叫吃饭。在以面条为饭的关中地区,有着“宁可食无肉,不可日无面”的执着,所以也就有了“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吃一碗扯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的陕西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