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食无肉,不可日无面

苏东坡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贵州人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串串”;边区牧民说:“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陕西关中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日无面。”对苏东坡、贵州人、边区牧民的偏爱,我只是听说而已,不知真假,而陕西关中人对面的偏爱,却是真真实实,千真万确。昨天,在我身边发生的事,就印证了陕西关中人不但“不可日无面”,而且爱吃自己擀的面!
我夫人是在陕西关中吃面长大的,有着陕西人爱吃面的基因。按她的话说,天天吃面都不烦,如同南方人天天吃米饭都不烦一样。她吃面,不喜欢吃买回来的用机器压的面,喜欢吃自己擀的面,吃起来才有劲道。最近,我左侧牙龈发炎,咀嚼困难。夫人只能做一些容易咀嚼的主食和副食。主食以米饭为主,也吃面条,但只能吃买来的挂面;吃肉食、蔬菜,不仅仅满足于煮熟,而是要煮得很烂。这对她牙齿完整无损的人来说,吃起来就会觉得没有嚼头,不尽兴。昨天上午,当她获悉我的牙病有所减轻的时候,特地跑来问我:“牙龈发炎真的好些了?能吃我擀的面吗?”我回答说:“好些了,能吃你擀的面。”“那我就和面了。炎症不消,吃不成擀面,真要把我憋坏了”……
陕西,尤其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的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是全国有名的小麦主产区。远在5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就知道种植小麦了。195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渭北栎阳遗址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石磨。这就告诉我们最迟在战国时期,陕西关中地区的人民,已经享用了面粉做的面食了。早期的面食是个什么样,我没有找到准确答案。但从史书上了解到,在汉朝的时后,已经有了从西域传来的“胡饼”,如同现在在新疆人食用的“馕”。到了唐代,有了“索饼”、“汤饼”,史学家们认为,这是最初的面条的雏形。长安(即今西安)是唐代都城,历经21帝,289年。有理由认为,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是最早吃起早期面条的人。《新唐书》记载:王皇后在玄宗生日时,“以生日汤饼敬献”,也被认为是中国“长寿面”的雏形。到了宋代,在“汤饼”、“索饼”基础上变长、变细,并取名为“面条”;元代人,又发明了便于携带、保存的“挂面”。这样,在中国食谱上,就有了面条(包括挂面)了。
陕西人,尤其是关中人,主要种植小麦,以面食为主食。面食包括了蒸馍(馒头)、烙馍(烧饼)、煮馍(水饺)、石子馍、锅盔和面条。六七十年代,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下乡支援“三夏”、“三秋”。我们分别在农户吃饭。每天的中午饭,各家各户无一例外地都吃面条。吃面条就是吃饭。在以面条为饭的关中道,有着“宁可食无肉,不可日无面”的执着,我理解了。
陕西关中人爱吃面,而且吃得讲究。据介绍,陕西面食品种,多达五六十种,最有名气的是油泼面、biang biang面、臊子面、浆水面、菠菜面、麻食面、饸络面、旗花面、乾县酸汤面、乾县鸡丝面、户县软面、三原疙瘩面、永寿长寿面、麟游血条面、潼关窝丝面、礼泉羊肉合面、耀州窝窝面、大荔炉齿面、韩城大刀面、汉中梆梆面、米脂杂面……多得不胜枚举。其中最受外地人惊异的是杨凌的蘸水面。吃面不论碗,而是论根。一根面,长约一米多,起码2两重。用面盆盛面,小碗装汤汁(见附图)。吃的时候,用筷子把面拉进小碗,使面条“吸足”汤汁后,吸溜入口。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吃一碗扯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这就是陕西人,尤其是关中人的一点生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