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冠毒去,玉宇澄清万里埃

“爆竹声中冠毒去,玉宇澄清万里埃”,是湖南画家大曾于辛丑年(2021年)冬季画的一幅漫画上题写的打油诗中的诗句(见附图)。2021年冬季,是我国遭受新冠病毒肆虐的第二年。大曾根据人们的普遍心愿,希望在爆竹声中把病毒赶走。爆竹能干走病毒吗?大曾不一定能说清楚,但他应该知道,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古人,的确曾经用过火烧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包括跳“傩舞”),去驱赶骚扰百姓的“年”,以及其他妖魔鬼怪。从先秦到汉唐,爆竹一直是驱邪骧灾的不二法门。唐代末年,炼丹家通过用硝石(硝酸钾)、硫磺、木炭粉合制成的“火药”,开始用与军事斗争。到了北宋,民间有了用纸卷火药制成能发出响声的燃放物。当时,把能发出响声的燃放物,有人称之为“炮仗”(能发出响声的兵器。仗,通指兵器,如“明火执仗”);但人们还习惯叫“爆竹”。王安石在他写的《元日》诗中,用的就是“爆竹”。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为小炮大多成串地编成长条,类似鞭子似的,因此又有了“鞭炮”的名称。单响或双响的炮,不叫鞭炮;只有成串的炮,才叫鞭炮。
爆竹,源自于古人在岁末驱赶害人的“年”,代代相因,铸成习俗。因此,每到年终岁末、辞旧迎新的时候,人们都要燃放鞭炮。我们福建老家有一本乡土识字教材,开头就写道:“年初一,早开门,放爆竹,喜气新”。过年必须放炮;放炮才像过年。这些年,不少人说年味淡了。彀中原因很多很多,可能也包括过年禁放爆竹有关。
最近,不少媒体就过春节放不放炮的问题,进行热议。有的主张放炮,认为再不让放炮,过年就彻底没有了灵魂,何况三年防疫,人们经历了太多的郁闷和压抑,都需要借助炮声加以释放;有的从安全、大气污染等方面考虑,主张仍然禁放。日前(1月11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2023年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通告》,明确规定,该禁放的地方仍然禁放,如西安市的“城六区”;一些地区,如各郊区、郊县,除了一些限放地点外,2023年1月21日(除夕)--27日(初六)、2月5日(正月十五),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燃放烟花爆竹(7时—22时;除夕和元宵节可以全天燃放);除夕和元宵节,还将在长安区、高陵区、西咸新区、高新区、曲江新区、国际港务区等地,举办焰火集中燃放活动。这种既禁止放又容许放的办法,既满足了人们热热闹闹过春节的期盼,又防范了火灾、伤人以及大气污染。两全其美,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