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魔”白居易

西安核酸检测贴纸第五套“唐代诗人天团”,包括有10位唐代著名诗人。他们是王维、杜牧、孟浩然、李白(李小白)、白居易、刘禹锡、王之涣、杜甫、李贺、李商隐。今天,就谈谈“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享年75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唐朝,白居易算是一个长寿老人,所以他也就能见证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9位皇帝的更替。这在唐朝诗人里是很少有的。
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他的祖籍原在山西,其曾祖父由山西迁至下邽(今陕西渭南);其祖父再由下邽迁往河南。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几年后,调往盩厔(即现在的周至县)任盩厔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业余时间,写了不少诗,最有名的是《观刈(音yi第四声,割的意思)麦》。诗中写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说,明明天气很热,但割麦的人还希望天黑得晚一点,这样就可多收割一些麦子。这就有点像白居易在《卖炭翁》里写的“但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那样,卖炭翁在寒冷冬天穿着单衣,冻得要命,但为了能让炭卖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气寒冷。在盩厔,白居易看到男人在割麦,女人则背着孩子,在地里拾麦穗。为什么大热天还背着孩子拾麦穗?一打听,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割下的麦子都给交税了,拾点麦穗用来填肚子。白居易看到此情此景,万分感慨地写道“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对自己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深感疚愧。
从白居易的“年谱”会发现,白居易不是专业作家,而是一位业余作者,他做过地方官,除担任过盩厔尉外,还出任过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河南尹、杭州、苏州等地刺史;他做过朝廷官职,担任过太子左赞善大夫、刑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少傅等职,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服饰),封冯翊县侯。白居易作为一个业余作者,却写下了3000多首诗。《全唐诗》里,白居易的诗最多,入选了2740余首;《白氏长庆集》收入2800余首。所以被人称为“诗王”、“诗魔”。
白居易的诗,文学史界都认为很通俗,不喜欢引经据典,“老妪能解”(老妇人都能读懂),很接地气。所以上至朝廷,下至民间,都知道白居易的诗。白居易的诗,还远传东邻各国。其中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都受到极高评价。
白居易与李白、杜甫,合称为唐代三大诗人;与元稹、与刘禹锡,并成称 “元白”、“刘白”。晚年,他笃信佛教,自称“香山居士”。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4月22日)逝世后,他的叔叔李忱被拥立为皇帝,是为唐宣宗。唐宣宗即位不久,白居易于846年9月8日作古,被赠“尚书右仆射(念ye ,第四声)”,相当于当时的宰相官职,还赠谥号“文”。这也是唐朝诗人死后难得享受到的最高荣誉。这还不算,唐宣宗还写了一首《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全诗概括了白居易的创作历程,及其诗歌的风格特点,也表达了对白居易突然逝世的惋惜和伤感。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是一篇“悼亡名作”。皇帝给一位死去的诗人悼念诗,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