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术名师指导下“摆拍”

徐君,1963年出生,年龄不大,但却是陕西省武术界的佼佼者。她是西安体院副教授,武术套路七段,国家武术运动健将“武英”级;是国家级职业资格鉴定员,国家级武术套路裁判,国家级舞龙舞狮裁判。她本人曾是全国武术冠军;执教期间,培养出了大批武术运动健将和国家级武术套路裁判。我以有这样的武术名家当指导,去拍摄太极拳和太极剑的练习动作,心里就踏实多了。
我曾经是武术运动的爱好者。六十年代初期,在每天晨练的时候,曾与学校几位教职工,跟随学校武术教研室的周(稔丰)老师,学习 国家体委颁布不久的24式简化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是1956年原国家体委组织国内武术名家,根据杨氏太极拳创编而成的。1965年,周老师调离体院;紧接着,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我们练拳活动也随而终止。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学校郭(俊卿)老师以及后来的李(文秀)老师, 会在晨练时,在第二田径场练习32式太极剑。32式太极剑是1957年由原国家体委组织国内武术名家,根据杨氏太极剑创编而成的。在郭老师、李老师练剑的时候,我曾经与其他几位老师,以树枝代剑,跟着郭老师、李老师练习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教学任务重,就没有时间跟着继续学习了。
我练剑时间比较短,学得也不系统;练拳时间比较长,能比较熟练地打完24式简化太极拳全套动作。尽管后来没有再练拳,但在我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没有“离开”过太极拳。在课堂上,有些章节会涉及到太极拳的形成以及它的健身效果问题;在我1983年编写的《中华体育五千年》一书中,也有专题介绍太极拳的文字;1991年11月,在上海体院举行的“亚洲民族体育的现状与未来学术讨论会”,我撰写的《太极拳—中国传统体育的瑰宝》,作为“入选论文”,在会上作过报告。前些时候,在防控新冠肺炎、要求“足不出户”期间,我曾在楼顶空地上练习过太极拳。我与太极拳虽然有着不解之缘,但毕竟多年没有认真、系统地练习,动作肯定走样,何况当初就没有很好掌握每个招式的精髓。感谢武术家徐君,在谭君、李君、郭君给我拍摄健身照的时候,到场给我指导,让我穿着武术服,做出了舒展、大气的“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弓步扫剑”等招式。看看由谭君他们给我拍出来的照片(见附图),多少像一个训练有素的武术老人!
太极拳和太极剑是我们国家传统体育的瑰宝。我计划以这次拍摄健身照为契机,在空余时间,继续学练太极拳和太极剑,哪怕练几个“招式”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