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是怎样奔月的?

每到中秋节,少不了会谈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据史书记载,嫦娥,原名姮娥,后来,为了避汉文帝刘恒讳,把“姮娥”改名为“嫦娥”。传说中嫦娥与射下9个太阳的后羿结为夫妻。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 外八篇》说:“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姮娥与后羿结婚后,怎么会有“嫦娥奔月”的事发生?《淮南子》有两处记载了“姮娥奔月”的原因及过程。但奔月原因,有两种绝然不同的传说,让后人难以辨别那种原因比较合情合理。
据《淮南子.外八篇》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佩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意思是说:后羿曾向西王母索要长生不死药。西王母满足了后羿要求。后羿没有吃,交给姮娥保存起来。一天,后羿外出,一个叫逢蒙的人,来到姮娥住处,要姮娥交出这颗仙药,姮娥不给。逢蒙要置姮娥于死地,姮娥便把仙药吞咽下肚。一会儿,姮娥便升天了。她不愿远离后羿,就滞留在广寒宫里。在广寒宫里,姮娥深感寂寞,一心想返回人间。于是,催着吴刚赶紧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配置飞天药,希望服药后早日回到后羿身边。这则传说,说得比较正面。因此得到后人认可,被认为是“嫦娥奔月”传说的正版。
在《淮南子. 览冥训》里,也记录了一则“嫦娥奔月”的传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就这么几句话,把姮娥说成是一个反面人物,是偷吃了西王母给后羿的长生不死之药而升天的。到了月宫里,变成一只蟾蜍,就是人常说的月精。这种传说,也得到一些人的认可。唐朝诗人李商隐写的一首《嫦娥》诗,就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句子。意思是说,嫦娥应该后悔偷吃西王母给后羿的长生不死之药,现在只有青天碧海夜夜陪伴者她那一颗孤独的心。
每到中秋,年年都会有人讲“嫦娥奔月”,有人还会给自己好奇的孩子讲月亮里有兔子,有嫦娥。嫦娥飞天以后究竟怎样了?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后羿听说嫦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后羿之诚,允许于每年月圆之夜,让嫦娥与后羿会于月桂之下。据说,有人还听到过他俩窃窃私语的声音。相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