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俗合一”的七月半
(2022-08-12 07:06:56)
今天,是阴历虎年(2022)七月十五日,不少人叫它为“鬼节”,或叫它为“中元节”,也有人叫它为“盂兰盆节”;我的福建老家,则称之为“七月节”。哪一种叫法对?我的回答是:“都对!”这不是和稀泥,只是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叫它。
站在民间世俗角度,七月十五日是“祭祖节”,也叫“七月节”,或叫“七月半”;站在道教角度,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也叫“鬼节”;站在佛教角度,七月十五则是“盂兰盆节”。七月十五是“三俗合一”的节日,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传统“八大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中,是唯一一个与道教、佛教牵扯一起的节日。“三俗合一”的结果,导致许多汉族同胞“数典忘祖”,已经不知道七月十五是“祭祖节”,而信以为是鬼节”、是“中元节”、是“盂兰盆节”!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非常重视敬神祭祖。《左传》中就明明写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与军事斗争,列为国家头等大事。从汉朝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除夕、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在内的“四大祭祖节”。有史料介绍,七月,是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向祖先报告丰收的日子,是慎终追远,感恩先人的日子。有学者指出:《易经》把“七”看作是一可变化的数字:“七”是阳数、天数,也是一个能“复生”的数字。民间选择七月祭祖,与“七”这个能“复生”有关。人死了,要经历七个“七”,原因恐怕也就在此。不要小看“七”:天上有“七星”(即北斗七星),人间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音乐有“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诗歌有“七律”,连太阳光也是“七色”(红橙黄绿蓝靛紫)!
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即后来的道教。他在创建道教时,就直接引进了巴蜀羌族的原始巫教即鬼道。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有三个基本元素(天、地、水),分别由天官、地官、水官主宰:天官紫薇大帝诞生于正月十五,是为上元,负责赐福;地官清虚大帝诞生于七月十五,是为中元,负责赦罪;水官洞阴大帝诞生于十月十五,是为下元,负责解厄。按道教说法,七月十五,地官大开地狱之门,为鬼魂赦罪,已故祖先都有可能回家“团圆”。因此称之为“鬼节”。这一天,要上坟祭祖,要点“荷灯”,为亡者引路。唐朝天子姓李,与老子同姓,推崇道教,所以,把七月十五固定位“中元节”、“鬼节”。
也就在东汉时期,来自天竺的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经过“改造”后的佛教,受到各阶层人士青睐。杜牧写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就能想象南北朝时期佛教多么兴盛!南朝的梁武帝一生崇佛,是他最先把“盂兰盆会”引进中国。“盂兰盆”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救倒悬”。传说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求佛祖救度。佛祖要他在七月十五,即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解救。佛教徒根据这一神话,兴起了“盂兰盆会”。自梁武帝开始,佛教界每年七月十五都举行“盂兰盆会”,供奉佛祖和僧人,并报答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每年的七月十五,民间世俗有“七月半”,慎终追远,祭祀祖先;道教有“中元节”,举行法会,为死者超度亡魂;佛教有“盂兰盆会”,解救“倒悬”,供奉佛祖和众僧。“三俗合一”,让七月十五这天的白天黑夜,沸沸扬扬,不同凡响。“七月十五”,一个让人另眼相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