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桃.说桃(下)

我国出产很多水果,但没有一种水果,能像桃那样有这么多故事和传说。这也难怪。桃树来到人世间,就让人感到神奇莫测。桃树是怎样来到人世间的呢?根据《山海经. 海外北经》的记载:“夸父与日逐走……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桃树是由夸父的拄杖“变化”而来的。这给桃树一开始就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汉代的东方朔在《神异经》里说:“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广四五尺,名曰桃。”在东方朔笔下的桃树,是一棵树干很高、叶子很大的神异树。唐朝人徐坚在《初学记》进一步说:“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服邪气,制百鬼。今人制桃符,箸门以压邪。此仙木也。”徐坚把桃木与压邪、制百鬼相联系了,把桃木看作是“仙木”,用来制作“桃符”。徐坚说的“桃符”,指的是画有神荼(念shu ,第一声)郁垒(念lu,第四声)门神的、或写有春联的桃木板。把门神画在桃木板上,或把春联写在桃木板上,都是因为桃木具有驱鬼压邪的功能。所以,唐宋以后,桃木又称作“降龙木”、“鬼怖木”。隋唐以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专门用桃木制作桃木剑,用以驱邪灭灾。
桃木可用于驱邪打鬼,而桃树的果实,却又有另一番用途。
《西游记》记载了传说中的“蟠桃会”。“蟠桃会”是天界中的一次庆典,是为庆祝西王母的生日而设的。每年三月三日西王母生日那天,都要在瑶池举行“蟠桃会”,广邀各路神仙赴会。宴会上,西王母要用三千年一熟、食之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桃招待宾客。这就把吃桃与延寿相关联了。把“桃”与“寿”想联系,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传开了,不过经《西游记》一演绎,在民间流传就更为广泛。传说,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曾拜鬼谷子学兵法,12年没有回过家。在他母亲80岁生日时,孙膑向老师请假,回家为母亲祝寿。临行前,鬼谷子给孙膑一个桃,作为对孙膑母亲生日的贺礼。孙膑母亲吃了鬼谷子送来的桃子以后,立刻头发变黑,脸上皱纹消失,80岁的老人一下子变得年轻了。这事传开以后,就认为桃子能让人增寿。于是老人生日时,都送上桃子,美其名为“寿桃”。这种习俗,代代相传,历久不衰,一直到今天。
桃树是仙树,因而树干是仙木,果实是仙果;桃树的花,虽然没有被称为“仙花”,但也受到人们青睐,喜欢用桃花来比喻美女。早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里,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开了用桃花比喻美女的先河;唐朝人崔护写的《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则开始用桃花来表达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也有人用“人面桃花”来形容白皙的脸上,泛着两片红晕,白里透红、红里透白的、酷似两片桃花交相辉映的青春少女。有人考证,“红颜薄命”中的“红颜”,原来指的是桃花。桃花很漂亮,但花期很短(10天左右),所以有“红颜薄命”的慨叹。唐太宗身为一朝天子,在《咏桃》诗中,也没忘记描述一番桃花:“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桃,出身不凡,而全身都是宝:桃木可驱邪,桃果可食用,桃花可欣赏,桃仁可入药,桃枝可沐浴。还有一句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把桃与李连在一起,广为流传。(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