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繁体字“醫”看酒的药用价值

(2022-07-23 06:14:39)


 

现在我们见到的“医”字,是由繁体字“醫”简化而来的。繁体字“醫”,又是从甲骨文发展演变而来的。据文字学家介绍说:甲骨文的“醫”字,左上角呈半椭圆形,里面加一个“矢”;半椭圆形像肿瘤疖痈,会意成为动手术治病,“矢” 是切割用的剪子刀子。甲骨文“醫”字的右上角,是卧状人形,加上一个手的符号,会意为推拿按摩。甲骨文“醫”字下半部分是“酉”,表示盛酒灌,用作治疗时用酒消毒;酒灌也可以看作是火罐,用来拔火罐,祛风驱寒。

从繁体字“醫”的构成,我们看到,在殷商时期已经有酒了,并且已经用作医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肯定了酒的医用价值。《内经. 素问. 汤液醪醴论》说:“自古圣人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中古之世,邪气时至,服之万全”。文中的“汤液”,是指“五谷之液”;“醪醴”,即医用酒。在中古之时,人们遇到了“邪气”,得病了,就服用“醪醴”,邪气走了,病好了。作为医用的酒,被明朝人李时珍写进了《本草纲目》,并作了介绍:“酒,苦、甘、辛、大热、有毒。”又说:“米酒,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李时珍提到的“苦、甘、辛”,是酒的味道;“大热、有毒(喝过量导致的酒精中毒)”,指的是酒的性质;后面提到的“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则是酒的功用。清朝人陈士铎在李时珍《本草纲目》基础上,编写了《本草新编》(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重印出版),介绍了272中药;酒,作为中药之一,也做了介绍。介绍的内容,非常客观 ,是我所见到的从中药角度介绍酒的最详尽的文字。现摘录如下:“酒,甘、苦、辛、大热,有毒。无经不达,通行一身之表。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浓肠胃;御露雾瘴气,敌风雪寒威,诸恶立驱,百邪竟避;消愁遣兴,扬意宣言。此酒之功也。若恣饮助火,则乱性损身,烂胃腐肠,蒸筋溃髓,丧身减寿。此酒之过也!知酒之功而爱其美,知酒之过而防其损,何害于人?况酒又实能愈人之病乎!”这段话用的是古文,但并不难懂。文中介绍了酒的功用,强调了“少饮有节”,可以“养脾扶肝,驻颜色,养肌肤”;可以“驱诸恶,避百邪”;可以“消愁遣兴”。也指出了酒的害处,即“恣饮”(无节制地喝)对身体不利,会“乱性损身,烂胃腐肠,蒸筋溃髓”,最后导致“丧身减寿”。我们爱酒,是知道它有“功”;我们防备它,是因为它有“过(有害处)”,怎么能说酒一无所处,光会害人?何况酒还能为人治病。这段话,比《柳叶刀》杂志宣传的“滴酒不沾”的观点来得客观、公允。

2018823日,英国出版的《柳叶刀》医学杂志,发表了一份有关喝酒的调查研究报告。报告的结论是:“人口总体健康风险(死亡率)的发生,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所以,为了保证最小健康损失的喝酒水平,是滴酒不沾”。2020年前后,在中国,对《柳叶刀》“滴酒不沾”的观点,曾经有过争议、讨论,有支持的,更多的是反对的。据说,争论结果是:如果你从不饮酒,可以继续保持不饮酒;如果有喝酒习惯,那就保持规律适度的量(男性每周不超过168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12克酒精)。有报道说,《柳叶刀》的观点,只是一个建议。该杂志也发表过适量饮酒,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文章。(注:100克酒精,相当于450度的白酒。)

酒,是世界通行的饮料之一;不同的是喝什么样的酒。想让人“滴酒不沾”,难!酒,对于人类,有益有害,有功有过。问题的关键,希望喝酒的人,掌握一个度;牢记古训:小酌怡情,大喝伤身!

从繁体字“醫”看酒的药用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