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的新型啃老模式

“啃老”这个词,有人考证,最早出现于80年代,与“尼特族”在港澳台兴起有关。在英国,对一些不学习、不工作、不参加就业辅导、整天无所事事、依靠父母照顾和经济支援的群体,被称为“尼特族”(NEET)。在我们国家,把已经到了独立生活年龄、仍然需要依靠父母养活的人群,不叫“尼特族”,而翻译成 “啃老族”。根据2012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显示,10年前,我国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生活;65%以上家庭,存在“啃老”问题。
在我们国家,早期的“啃老”模式,一般表现为经济上的“啃老”。例如,一些年轻人,找不到合适工作,住在父母家,靠父母养活;有些已经有了工作,与父母同吃同住,但不给父母交付任何费用;有的让父母资助买房、买车;有的让父母支付保姆费用;等等。
近十来年,在以经济为主的“啃老”模式基础上,又悄然兴起新型的、以剥夺父母“精力”为主的“啃老”模式。即把退休后的、本应在家颐养天年的父母接到身边,帮忙带孩子,帮忙做家务。局外人以为儿女有孝心,把父母从外地接来,共叙天伦;其实,这些老人从老家出来,并非来“养老”,而是花样翻新、且又更让父母难堪的新型“啃老”!
这种“啃老”模式,在我们学校也不乏其例。暂不说把父母从外地接来西安,给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工看孩子的情况,光我们学校退休职工去北京给儿女看孩子的,有人跟我介绍过,算下来,也为数不少。他们“落户”北京的原因,就是为儿女看孩子。最近,北京疫情转缓,中小学陆续恢复线下上课,有几位曾从北京回西安休息的退休老师,又将回北京“履职”,帮忙接送孩子。这些老师,“离家出走”,有的出于给儿女分忧,乐此不疲;也许有的出于无奈,勉为其难。我从网上看到,也从朋友口中听到:有一对老夫妻,当爸的去一个城市给大儿子看娃,当妈的去另一个城市给二儿子看娃;有一对中年夫妻,男的在老家伺候90岁的老父亲,女的去外地为儿子照看两个年幼的小孙辈;还有一对中年夫妻,男的在单位返聘上班;女的去外地给儿子帮忙。人们都说,老伴老伴,老来作伴。我上面列举的三对中老年夫妇,都人为地把他们分居两地。他们心里舒坦吗?所以网上有人把这种“啃老”模式,看作比旧式“啃老”模式更让人难以容忍的“啃老”!
咱们国家有“养儿防老”、“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发展,这种传统,已经日渐式微了。我们不难发现,父母还能为儿女“服务”的时候,是“香饽饽”;一旦父母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时候,往往成了炙手的“累赘”。我在网上看到过发生在某地的一件事:母亲病危,电告在外地工作的儿子速回。儿子请了7天假,赶回老家。7天过了,母亲仍然在抢救中。那位从外地回来的儿子竟然对着家人说:“我的假期都到了,怎么还不走?”为人之子,竟然如此丧心病狂,出言不逊!事情曝光后,遭到全社会谴责,被认为是禽兽不如!
愿天下所有儿女,善待生你、养你、育你的父亲、母亲吧!别再“啃老”了!别再说出“为啥还不走”这样丧尽天良的话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