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可乐的喜怒哀乐说起

人类的许多心理活动,很多都是与生俱来的,只是由简单到复杂而已。以婴幼儿为例:刚分娩不久的婴儿,只有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表现;3个月的婴儿,育儿专家说,就开始有了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骇、烦闷6种情绪反应;1-2岁,更有了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情绪。我的重外孙小可乐,再过2个月就3岁半了,他已经有了哪些心理反应?因为我没同孩子生活在一起,没有、也没能进行仔细观察,不得而知,但从宝妈发来的照片看到,小家伙已经有了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了(见附图)。
小可乐从来到地球村后,就比较爱笑,不太爱哭。在相册里,笑的照片比较多,伤心到极点而流泪的照片只有两张。笑,被认为是喜悦、高兴、快乐的表现。学界认为,“喜悦”和“高兴”是有区别的,不在一个档次。怎样通过“笑”来区分“喜悦”和“快乐”呢?有些心理学家把“微笑”看作是“喜”,属情绪上的反应,比较缓和;把“大笑”当做是“乐”,属生理上的反应,比较粗放。心理学家还认为,先有内心的喜悦,然后才有表现在仪态上的快乐。所以“喜怒哀乐”4种情感的排序,把“喜”排在前面,把“乐”排在后面。在生活中,有“喜上眉梢”的说法,而没有人说“乐上眉梢”;同样,有“乐不可支”的说法,而没有人说“喜不可支”。尽管东汉人许慎在他编著的《说文解字》里说:“喜,乐也。”把“喜”与“乐”等同,但人们并不买账。仔细推敲,“喜”与“乐”是有区别的。从我的重外孙小可乐的照片里也会发现,同样是笑(“微笑”与“大笑”),在仪态上有所不同,情绪反应的深浅程度,也有明显差别。
人的情绪反应,远远不止喜怒哀乐4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派认为,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读音为wu,第四声)欲;从印度传来的、经过中国化的佛教也讲“七情”,与儒家学派的“七情”基本相同:喜怒哀惧爱憎欲;不同的地方是倒数第二字:儒家讲的是“恶”,佛家讲的是“憎”。中国医学也有“七情”之说:喜怒忧思悲恐惊。儒家、佛家、医家都讲“七情”,但目的并不相同:儒家把调控“七情”作为“修身”的基本功课;修炼好了,才能进而谈“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主张先要抛弃“七情”,才能潜心修炼,最终达到脱离苦海,永断烦恼。医家认为,人之所以得病,是因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把“七情”看作是致病因素。中医理论说: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把“七情”与“五脏”相对应。坊间流行的成语,如“喜极而泣”、“悲痛欲绝”、“兴尽悲来”、“怒发冲冠”、“惊慌失措”等等,都说明“七情”对人体的影响。所以,祖国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非常重视“七情”的调控。
喜怒哀乐也好,“七情”也好,都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有人还把它戏称为人类的“软肋”。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调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千万不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高兴得要死”、“气得要死”,并非虚言,古今中外都发生过;在我们学校,也有过因过分高兴而引发心脏病发作,不治而死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