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酒非酒胜似酒”的黄桂稠酒

西安人都知道“三秦套餐”:凉皮、肉夹馍、冰峰汽水。这是最简单、最美味、最经济、且又最快捷的“陕西快餐”。有些人认为,凉皮、肉夹馍无可替代,可供饮用的饮料有很多,为什么就偏偏认定喝“冰峰汽水”而不喝点别的?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但我知道“冰峰汽水”从1953年开始,就是西安人最爱喝的饮料,玻璃瓶装,一瓶200毫升,酸酸甜甜,非常可口。无独有偶。类似于一部分西安人只喝“冰峰汽水”而不喝别的饮料一样,省、市机关在招待国内外来宾的时候,据说不喝“茅台”、“西凤”这样的名酒,专用西安饭庄或徐家黄桂稠酒店生产的黄桂稠酒招待客人。1956年,郭沫若在西安饭庄喝过黄桂稠酒后,给出了很高评价,认为黄桂稠酒是一种“似酒非酒胜似酒”的高级饮品!
郭老的评价真到位!凡是喝过黄桂稠酒的人都知道,从外观到口味,黄桂稠酒就是与平日见到的酒不一样。有人用16个字总结了黄桂稠酒的特点:“状如牛奶,色白如玉,汁稠醇香,绵甜适口”。很显然,它的颜色如同牛奶一样呈白色,不同于一般的酒清澈透明;它的口味绵甜可口,不同于一般的酒会刺喉辣口;它虽然绵甜可口,却也含有0.5%-1%的酒精成分,有酒味。所以,被郭沫若评价为“似酒非酒胜似酒”,仅用7个字,把黄桂稠酒的特色,说得一清二楚,给那些没有喝过黄桂稠酒的人,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黄桂稠酒酒精含量低,不到啤酒酒精含量的1/3(啤酒的酒精含量为3.4%-3.8%),绵甜适口,所以,不会喝酒的人,都能喝上一二杯。正是因为黄桂稠酒的酒精含量低,所以杜甫在他写的《饮中八仙歌》里称李白“斗酒诗百篇”;称汝阳王李琎“汝阳三斗始朝天(‘朝天’,朝见天子,即上朝的意思)”;称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卓然’,精神焕发的意思)”。据介绍,唐朝时的“斗酒”,相当于现在的12市斤,酒精含量不多,但数量不少。这是因为酒仙们喝酒,都会边喝边赋诗唱和,喝的时间长。至于是不是真的喝了“三斗”、“五斗”,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还是认为喝“三斗”、“五斗”不是真的,是个“虚数”可能用来说明李琎、焦遂这些人酒量大,能喝。如此而已。
很多文章都说黄桂稠酒已有3000年历史,引起了我的好奇。我翻查了一些史料,在《诗经. 周颂. 丰年》里有:“为酒为醴,烝(音zheng,第一声)畀(音bi第四声)祖妣,以洽百礼”。“酒醴”被认为是稠酒的前身。周时的先民,制作酒醴献给(即烝畀)先祖先妣,以合乎各种礼仪的需要。有材料介绍,周代时期先民制酒,主要用于祭祀和 “百礼”需要,不提倡平时喝酒。到了北魏时期,有一部叫《齐民要术》的书,“酒醴”已经更名为“白醪(音lao,第二声)”了。宋朝人陶谷写的《清异录》中,有 “李白好饮玉浮浆”。学者考证认为,“玉浮浆”就是今天的稠酒。黄桂稠酒这个名字开始于什么时候,我还没有找到它的源头。
唐朝诗人贾岛在他的《忆江上吴处士》中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改革开放以来,西安人,或者来西安旅游观光的人,都喜欢喝点黄桂稠酒。于是民间人士,把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串改为“秋风吹渭水,稠酒满长安”。改得很真切,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