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八德”

昨天(6月13日),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朋友郭君转发的《中国传统八雅》。什么是“八雅”?“八雅”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包括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八雅”被认为是古代文人学士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现在,我想紧跟其后,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德”。
什么是中国传统“八德”?中国传统“八德”的内容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宋代人根据古代的“五伦”(忠、孝、悌、忍、善)、“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四维”(礼、义、廉、耻)归纳筛选来的。从宋朝开始,“八德”就成了宋朝人以及后来的明朝人、清朝人的行为规范。有一句骂人的话叫“王八蛋”,有人考证是“忘八德”的讹传。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在传统“八德”基础上,提出了“新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现在继承的是宋朝时确定的“八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的党和国家非常重道德教育,积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德”。2017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了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2017年,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了由杨朝明、宋立林主编的《中国传统八德诠解丛书》,共8册,分别是:《孝德诠解》、《悌德诠解》、《忠德诠解》、《信德诠解》、《礼德诠解》、《义德诠解》、《廉德诠解》、《耻德诠解》;2020年,中国方正出版社又出版了由杨朝明的撰写的《中华八德》;今年“五一”,外文出版社出版了由郭宗瑞、陈紫羽合著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国制度中的为政以德》。其中,《中华八德》是面向青少年写的普及读物。从篇目里看到作者对“八德”的基本解释是:孝,立爱自亲始;悌,立敬自长始;忠,赤诚尽本分;信,定身以行事;礼,循礼遵法度;义,担当养正气;廉,方正有格局;耻,知愧存良知。参考其他资料,“八德”通俗一点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忠,尽忠国家;信,取信朋友;礼,遵守礼仪;义,追求正义;廉,廉洁自律;耻,价值选择。
“八德”排列顺序有讲究。有学者解释,把“孝、悌”排列在“八德”前头,是考虑到“家为国之基,家和万事兴”的基本道理。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把“孝悌”放在“忠信”前面,是审时度势的必然。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不同时期的道德教化重点,肯定会反映不同时期对道德的发展要求。孙中山把“忠”放在“新八德”之首,有人指出,这是反映了孙中山“以国为本”的理念,适应了他的国家至上的价值取向。
“八雅”是文人学士的必备素养,而“八德”却是每个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幼,终生必须践行的行为规范。我虽年届鲐背,但践行“八德”,绝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