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崩”、“薨”及其它

(2022-05-28 06:10:36)


在奴隶制、封建制的等级社会里,人活着的时候,有“三、六、九等”之分,死了后,又有“崩、薨、卒、死”之别。《礼记. 曲礼》写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音hong。第一声),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在中国古代,天子(皇帝)死了,不能说“死”,只能说“崩”或“驾崩”。这是因为天子(皇帝)居于万人之上,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共同保卫和巩固江山。天子(皇帝)成了万民的“精神支柱”。一旦天子(皇帝)死了,犹如江山没有了支柱,就会随而崩塌。因此,就把天子(皇帝)以及皇太后之死,称之为“崩”或“驾崩”。

位居天子之后的诸侯死了,不能说“崩”,只能说“薨”。“薨”的原意,是指成群昆虫一起飞时发出的声音。成群昆虫发出的声音,“分贝”不会小,但与“山崩”的声音,应该小多了。天子(皇帝)死了,如山崩地裂,音量大,震动也大;而诸侯死了, 如成群昆虫一起飞,传出的声音小,震动也小。因此,用“崩”比喻天子(皇帝)之死,用“薨”比喻诸侯之死。唐朝没有诸侯,用“薨”比喻三品以上官员、高等级宾妃、以及皇子、公主等之死。

按西周制度,每个诸侯国之下,有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卿和大夫死了,称之为“卒”。“卒”的本义指完成、终结,延伸为生命终结。唐朝规定,四、五品官员死了,称为“卒”。在唐朝,士是最低层官员,只高于庶人。士死了,称为“不禄”,意思是指不再享有俸禄了。

西周时期所谓的“庶人”,泛指无官职的平民百姓,具有自由身份的劳动者,把奴婢、奴隶排除在外。庶人死了,就叫“死”。在唐朝,六品以下官员,与庶人列为一个档次,人死了,也叫“死”。

古人对人死了后的不同称谓,反映的是死者的身份、等级不同,是等级制社会的必然产物。这让我想起一个常用的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出自《论语. 八佾》。按西周的礼制,周天子在朝廷举行典礼时用的乐舞是“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一行为一佾,一佾八人。这样算起来,天子用64人,诸侯48人,卿大夫32人,士16人。孔子在鲁国看到鲁国卿大夫季孙氏竟用天子规格(八佾)在自己庭院乐舞,明显僭越礼制。这为一贯维护周礼的孔子所不容。因此说:“如果这样(僭越礼制)的做法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呢?(意思是对季孙氏的做法绝对不能容忍)”。在西周,以及西周以后的各朝各代,就是通过所谓的礼制,在各个领域,乃至祭祀、丧葬、起居、婚嫁、狩猎,都列入“礼”的范畴,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由此看出,把人死了,分为“崩”、“薨”、“卒”、“不禄”、“死”,就不足为奇了。

封建社会被推翻后,《周礼》、《礼记》规定的等级制度不复存在了,对离开人世这件事,就不再存在“崩”、“薨”、“卒”、“不禄”这些显示等级、身份的称谓了。在当下,人死了,最普通的叫法是逝世、离世、过世、谢世、往生、走了、老了;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则称之为仙逝、作古、驾鹤西归、与世长辞、寿终正寝(女性叫寿终内寝);对佛教僧人死了。称圆寂、坐化;对道士死了,称登仙、羽化;对军人牺牲,称为国捐躯;对公教人员死于公务,叫因公殉职;对众人敬仰的学者、社会活动家逝世,往往会称为“哲人其萎”。

关于“崩”、“薨”及其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泾阳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