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帽与戴高帽

最近,我在阅读中看到秦汉时期流行一种帽顶极高的帽子。这样的帽子,显然与唐宋元明清时期人们戴的帽子极不相同,倒与现在大酒店烹饪师戴的白色厨师帽相类似(见附图)。为什么秦汉时期喜欢戴帽顶挺高的帽子?我没有看到介绍这方面原因的材料,只在有些文章里了解到,秦人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古训,极为重视,男人从不剃头;头发长了,就往头上盘起来,用帽子盖住。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随着头发增多,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帽顶加高。这或许是秦人喜戴高帽的原因吧。刘邦灭秦建汉以后,沿袭秦人习惯,社会上也戴起高帽来了(见附图)。到了魏晋南北朝,戴高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但也有特例。据《北史. 熊安生传》透露,北齐有一位儒生、基层小官吏(北齐国子博士熊安生的朋友)宗道晖,平素行为乖张,喜欢头戴高帽,脚穿木屐。每当有上级官员到来时,都以这身打扮去谒见。见到上级官员后,便向上仰头,举着双手,然后跪拜,直把头叩到木屐上说:“你的功德,可比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宗道晖这种怪异打扮和出格行为,使他声名远扬,人们把他吹捧、恭维别人的行为举止,称之为给人“戴高帽”。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通俗篇》里,也提到了宗道晖的所作所为,认为社会上出现的“虚自张大,冀人誉己者,曰好戴高帽,盖因乎此”。作者的意思是说,虚张声势,抬高自己,通过奉承别人来抬高自己。奉承别人的人,称之为给人“戴高帽”。“戴高帽”这给词,就来自于北齐的宗道晖。
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人吹捧,给人“戴搞帽”,是为人所不齿,我们绝对摒弃!喜欢被人吹捧,喜欢“戴高帽”,也很危险,应该果断杜绝。但在人际交往中,肯定对方优点,说说中听、贴心话语,那不叫给人“戴高帽”。心理学家认为,这样做,反倒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友谊,预防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