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从民帽到官帽

中国古代帽子很多,最为现代人关注的是“乌纱帽”。不少人从电视和舞台演出的古装戏里,常常见到“头戴乌纱帽、身穿盘领袍、腰挂玉带,足蹬皂鞋”的大小官员。凡是当官的都戴“乌纱帽”;反之,戴“乌纱帽”的都是当官的。因而,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乌纱帽”与官宦相联系。在生活中,会听到把一些工作中没有担当的官员,被群众视之为怕丢“乌纱帽”的人;有的人辞职回乡办企业,被百姓称之为丢掉了“乌纱帽”的人。其实,把“乌纱帽”当作官帽的,只有一个明朝;明朝以前,从东晋到南北朝,以及随后的从唐到宋、从宋到元各个朝代,“乌纱帽”是皇帝、老百姓都喜欢戴的帽子,不叫官帽,姑且称之为“民帽”。
据史书记载,我国上古时期,“穴居野处,衣毛而冒(帽)皮”。即用皮毛当衣服,用兽皮裹头当帽子。到了夏商周时期,才陆续有冕、弁、冠、巾等形式的帽子。其中的冕、弁是帝王和诸侯佩戴的帽子,冠是士大夫戴的帽子,巾是平民老百姓裹头用的。犹如《周礼》所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从现在看到的孔子画像,他头上裹的就是“巾”,因为他还不是士大夫。
最早出现“乌纱帽”的时间,学界认为是在东晋时期。东晋皇帝晋成帝司马衍(326-342年在位),为了使宫廷事务尽快得到处理,要求宫里办事的仆人,头顶一个黑纱做的帽子,让百姓一看就知道。到了南朝的宋,司徒王休人,别出心裁,把帽沿下垂的绢帛往上“反抽”,制作成了中国第一顶乌纱帽。简洁干练,时尚美观,受到皇帝在内的官员、百姓的欢迎。到了隋朝,乌纱帽受到推崇,据说曾一度定为官帽。但隋朝立国时间太短,没有成为“气候”,只是昙花一现罢了。到了唐朝,乌纱帽成为官民都喜欢的便帽。史书上说,无论是当官的,或者文人墨客、底层百姓,以至于隐士、山人,都喜欢戴乌纱帽。唐太宗还下诏:“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都同服之”。李白就写过《答友人赠乌纱帽》的诗;白居易也写过《感就乌纱帽》。这都说明在唐朝,乌纱帽是人人都可戴的民帽。到了宋朝,乌纱帽,仍然沿用。不过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了防止上朝议事时,朝臣们交头接耳,就下诏在乌纱帽两侧,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翅”就动起来,皇帝居高临下,一目了然。元朝建立后,没有采用乌纱帽,他们戴的是圆檐斗笠形的“钹笠冠”。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强调要“复汉官之威严”,恢复汉人的冠冕制度。《明史. 舆服志》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乌纱帽正式成为官帽,从此也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从明代开始,乌纱帽从民帽、便帽跃升为官帽。但为时不常(从1368-- 1644年),明朝就被满清灭。从此乌纱帽也“寿终正寝”,退出了中国帽子的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