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手里拿的是啥?

(2022-04-07 06:21:17)


 

西安太古里广场有一组唐朝官员手持笏(音hu,第四声)板的塑像(见附图)。有朋友问我:唐朝官员手里拿的那块板子叫什么?干什么用的?我凭着曾经学过的一点知识,作了简要回答:那块板子叫笏板,每天官员上朝时用的,上面写着想要给皇帝上奏的事;或者记录皇帝的旨意。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点像现代人随身携带的小本本。这一点即兴回答,很浅薄,说不定还有错。于是,我抽空阅读了一些参考材料,学到了一些有关“笏板”的新知识。经过梳理,愿与亲友共享。

笏板,简称为笏。根据制作的材料,分为玉笏、象笏、木笏等。它是古代社会(清朝除外)文武官员上朝时必须携带的一种器具,上面记录着要对君王上奏的话,或记录皇上的君命和旨意。平时插于腰间,上朝时,才双手持笏,以示敬意。东汉时期有一本叫《释名》的书,有这样一段话:“笏,忽也,备勿忘也”。意思是说,在笏上记下要上奏的事,可以避免遗忘。东晋的范宁认为,不上朝时,笏板插于腰间,就像随身的佩剑一样。

笏,除了记录要上奏皇上的事,或记录皇上的君命外,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唐朝时期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执“象笏”(用象牙做的笏)、六品以下执“竹木笏”(用竹、木做的)。“笏”的形状也不一样:三品以上,前屈后直;五品以上,前屈后挫;九品以上,上挫下方。长度也不一样。唐朝笏板的长度,我没有看到具体规定,但西周时期的“笏”,在《礼记. 玉藻》中有记载。那时“笏板”的长度,相当于45-60厘米,宽5-7厘米;官品越高,“笏”越长、越宽,按照诸侯、大夫、士的层级,依次递减,士的“笏板”就比诸侯的要短,也窄。可以设想,唐朝官员拿的“笏”,也应该有区别,品级越高,“笏板”越长;品级越低,“笏板”越短。

我们会从太古里广场的塑像发现,从“笏板”的长短、宽窄、形状,都显得比较随意,与实际规格有差距。“笏板”是上朝时专用的器具,因而都必须穿官服,戴官帽。唐朝文官都带“幞头”,穿不同颜色的官服。唐太宗在位时,唐朝朝服规定:三品以上穿紫色;四、五品穿绯色;六、七品穿绿色;八、九品穿青色。我们看到的太古里广场塑像,有的不穿朝服,穿了一件圆领服;有的什么帽子都不戴;有的戴了帽子但不是幞头;衣服颜色也不符合当时规定。

我不知道广场艺术作品是不是可以随意“创作”,或者必须(或起码)尊重历史、符合历史。尽管太古里广场的塑像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觉得,它对唐代文化的宣传还起到一定作用,在小雁塔周围营造了浓浓的唐代文化氛围,引来无数行人驻足。

他手里拿的是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