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姑父还是称姑夫?
(2022-03-29 15:46:28)
昨天(3月28日),我夫人的内侄媳妇在我发在“朋友圈”里的一篇博文的“评论”中,称呼我为“姑夫”。我看到后,觉得有点不合适;按常理,应该叫“姑父”才对。平日见面时,叫我为“姑夫”,我并不在意,因为“夫”与“父”尽管声调不同(前者是一声,后者是四声),但发音一样,听惯了也就无所谓。但出现在书面文字上,就不那么恰当了。众所周知,“夫”与“父”,存在着辈分差距:“夫”是同辈;“父”是长辈。姐姐的丈夫称为“姐夫”;姑姑的丈夫,就不能称作“姑夫”。同样的道理,姨姨的丈夫,不能称作“姨夫”,而应该叫“姨父”。“姑父”,不能理解为姑姑的父亲,如同伯父不能理解为伯伯的父亲一样。我这种认识对不对?为慎重起见,我翻查了我手头的一些工具书,也求教了“百度”。结果,我的认识是对的,对姑姑的丈夫,应该叫“姑父”,不宜叫“姑夫”。
在中国历史上,古人有“内亲外戚”的说法,由此就产生了“亲戚”这个词。与父亲有血缘关系的称之为“亲”;与母亲有血缘关系的叫“戚”。 孩子出生后都随父姓(现在已经有随母姓的),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就要根据“亲”与“戚”这两条线索来确定了。与父亲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包括爷爷、奶奶、姑姑、姑父、伯伯、伯母、叔叔、婶婶、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与母亲有血缘关系的外戚,包括姥爷、姥姥、舅舅、舅妈、姨妈、姨父、内侄子、内侄女、(姨)外甥、(姨)外甥女等。牢牢记住:“父”与“夫”的区别,以及“内”与“外”的区别。对兄弟的儿女叫“侄子”、“侄女”;对姐妹的儿女就得叫“外甥”、“外甥女”了。老少有别,内外有别!
捎带说说“师傅”与“师父”之间的区别。据史书介绍,“师傅”是宫廷太师、太傅、少傅的合称,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现在演变为对各行各业有技艺的专业人员的尊称(如厨师、电工师傅等),甚至扩大到对一般人的尊称(常有问路的人,叫我师傅,或老师傅)。“师父”也指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但内涵大于“师傅”。有人把“师父”解释为“师”+“父”。一些行业有拜师学艺的传统。弟子(徒弟)称老师,不能称“师傅”,只能称“师父”。这样才能体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现在在书面上本应写作“师傅”的,因为“师傅”的“傅”笔画多,难写,就往往写成“师父”。严格说起来,这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