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法回答的问题

我有早起习惯,从2017年开始,我每天大约在凌晨4点就起来。起来后,就在电脑上写一篇博文,然后在6点左右播发。先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然后在“新浪博客”里发。时间长了,“朋友圈”里的亲友若在7点左右没有看到我的微博,有的就会发来“微信”,询问是啥原因。因此,每当校园网络出现故障,不能在电脑“写”博文的时候,我会想办法向“朋友圈”里发一张图片,捎带写几句话,说眀不能发博文的原因。这样,我的亲友就放心了。正是我的一些亲友对我每天博文的如此关注,所以我曾经在做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第二天早上,还要半躺在病床上,一字一字地在ipad上,向亲友叙述我的手术情况,免得他们对我不必要的牵挂。我每天写博文,写我所见、所闻、所感,与亲友交流;我每天写博文,实际上也等同于向亲友递交一份健康报告,报告我还健康地活着。
昨天(3月25日),我写了一篇《情急生智,化险为夷》的博文,向亲友通报我夫人患病的治疗经过,全文一千多字。写完后,按往常一样的程序,先在“朋友圈”里播发,然后,在“新浪博客”里播发。结果,“新浪博客”全文照发,而在“朋友圈”里发的,半小时过去了,没有一点回馈迹象。我估计可能又被认为文中内容有不符合网站的要求。于是,我便进行修改,修改了2次,发了2次。最终还没有看到亲友回馈的信息,说明博文没有发出去。为了不让关心我的亲友因为不见我写的博文而引起对我健康状况的担忧,我只好写了一段话,向亲友报告:“我很好,勿念!”
昨天写的博文,“朋友圈”发不出去,而“新浪博客”却全文照登。这就让我纳闷:同一篇博文,两家网站为什么取舍标准不一样?类似取舍标准不一样的情况还有。例如,今年3月13日我写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月17日写的《范仲淹是怎样的一个人》、3月21日写的《王充比培根厉害》、3月22日写的《爱做梦的人,睡觉质量高》、3月23日写的《八水绕长安》等5篇博文,“朋友圈”照发,而“新浪博客”却说“文中有敏感词”,要进行修改。我不知道哪个词是敏感词,因此,修改来修改去,都达不到网站要求,最终也就没有发出去。这也让我纳闷:同一篇博文,两家网站为什么取舍标准不一样?取舍标准不一样的问题,真的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有亲友问我是什么原因,我没法回答。
我每天写博文,并不轻松,但我“乐此不疲”,愿意天天凌晨4点左右起来写。写完后,能不能被网站认可,能不能与亲友、与网友见面,反倒是一件让人忐忑不安的事。现在,我的态度是,“只顾耕耘,不问收获”。也就是说,我每天尽管写,至于能不能发出去,那就不管这些了。我绝不会因为没有刊发而辍笔!我会继续写下去,除非健康状况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