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笑,它也笑

镜子作为生活用具,男女老幼都会在照镜子跟前照照,不过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心态的人,照镜子的目的不同罢了。昨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段视频,说的是一位女性,在镜子跟前,满脸愁容,疑神疑鬼地觉得自己怎么皮肤变得粗糙了,眼圈变黑了,人也变丑了?而一位男生却在镜子面前,满满地自信,觉得自己帅呆了!两种不同心态的人照镜子,得出两种不同结果。这就让我想起一位英国作家说的:“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上面提到的那位女性,你满脸愁容,镜子里反馈的就是丑态;那位男生,你满身自信,镜子里反馈的就是阳光!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李白父母年迈了,在镜子里看到的,再不是年轻时的满头青丝,而是如雪的白发了。在镜子跟前,你是什么样,镜子里就是什么样。李白父母年老了,头发白了,在镜子里看到的,肯定是如雪一样白的头发。这也就是镜子的“本能”;除非是“哈哈镜”。
谈到镜子,捎带说说我们的古人用的镜子是个什么样。
据有关材料介绍,远古时期,是以水为“镜”,即用陶制盆子盛水,低头面向水,照看自己。商周以后,有了青铜器,陶盆换成青铜盆,照样低头以水为“镜”看自己。古人把这种现象叫作“鉴于水”。至迟在战国时期,在铜盆基础上制造成了铜镜。铜镜的一面,打磨成平整光亮(见附图);另一面,刻上图案以及相关文字(见附图)。据报道,到了西汉末年,铜镜已经被广泛使用,甚至走进平常百姓家。历经两晋南北朝和唐宋元明清,到了清末,铜镜才被玻璃镜取代。我们平常听到的“破镜重圆”成语中的“镜”,指的就是古代的铜镜。
玻璃镜子是舶来品。有文字可考的,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镜子是意大利玻璃工匠达尔卡罗兄弟制造的。据介绍,刚开始,粘附在玻璃表面用的是“锡汞齐”。“锡汞齐”有毒性。后来,德国化学家发明了化学镀银法,取代了“锡汞齐”;20世纪70年代,又发明了镀铝的镜子,又便宜,又光彩照人。
用青铜、用玻璃制作的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可以用于梳妆打扮;但也可以把镜子比喻成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唐太宗讲过一段一直被引用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共产党人则把自我批评看作是“照镜子”:既看形象,又照思想;既看病情,又照病因;既看已病,又照未病。”
镜子,可以是有形的,见得着;也可以是无形的,在心里。人们离不开镜子,不管男女老幼,不管身在何方。有形的镜子照容貌,无形的镜子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