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谥号”

3月17日,我在《范仲淹是怎样的一个人》的“博文”中,谈到了范仲淹逝世后,宋仁宗给他加赠“兵部尚书”,谥(音是)号“文正”。有亲友对什么是“谥号”、什么是“文正”,有所不解。现在就“谥号”这个话题,再作一点补充介绍。
“谥号”,通常的解释是指对皇帝、皇后及一些有社会地位的人逝世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的文字。字数不限,从一个字到几个字,甚至一二十个字。
皇帝除了有“谥号”外,还有庙号、年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年号是用以纪年的名号。以“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个词组为例:唐,是国号;太宗,是庙号;贞观,是年号;唐太宗的谥号,最初是“文皇帝”,历经唐高宗、唐玄宗几次加封,最后“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开始于商朝,到了西周被废除;到了西汉,又逐渐被恢复。三国以后,一直到清代,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开国皇帝,一般都称“祖”。如唐高祖,宋太祖;以后的叫“宗”。如唐太宗,宋太宗。“年号”则开始于西汉时的汉武帝,一直到清末。后人写历史,对唐以前的殁世皇帝,都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对唐宋两朝的殁世皇帝,不称“谥号”,都称“庙号”;从元代以后,又逐渐改称“年号”,到了眀清两代,全都称年号。如称明太祖朱元璋为洪武皇帝,“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清圣祖玄烨称之为康熙皇帝,清高宗弘历称之为乾隆皇帝;“康熙”、“乾隆”都是“年号”。
谥号跟“年号”“庙号”不一样,分好几种:第一种是“褒谥”,也叫“美谥”、“上谥”,是属于表扬性的谥号。常用的字,包括文、武、宣、襄、康、景、睿、懿等。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第二种是“平谥”,也叫“中谥”,是属于同情性的谥号,是对那些慈仁短折、在位逢难皇帝的谥号。常用的字,包括怀、哀、闵、愍、思、殇。如汉代的刘欣,在位仅6年就逝世,被“谥”为汉哀帝;晋代司马邺是西晋末代皇帝,被刘聪杀害,被“谥”为晋愍帝。第三种是“恶谥”,也叫“下谥”,是属于批评性的谥号。常用的字,包括炀、厉、幽等。如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的皇帝,死后就被“谥”为周幽王;隋文帝杨坚逝世后,儿子杨广继位。杨广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导致隋朝灭亡,被“谥”为隋炀帝。
除了皇帝、皇后有谥号外,对有才学、有名望、有贡献的文武大臣离世后,也给予“谥号”。在给文武大臣众多谥号中,“文正”是最高级、最受请来的“谥号”。就如司马光所说:“文正是谥之极善,无以复加”。“文正”在唐朝叫“文贞”。魏征是唐朝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文贞”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皇帝不轻易授予,所以获得这个“谥号”的人不多。宋朝继承唐朝遗风,也授予名臣以谥号。因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字,把“文贞”改为“文正”。宋朝被“谥”为“文正”,北宋只有9人,范仲淹是其中之一;欧阳修、苏东坡只被“谥”“文忠”。南宋只有1人;元朝有6人;明朝有5人;清朝有8人。梁启超说:“五千年中国历史,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范仲淹和曾国藩”。所以,范仲淹被后人称为宋朝的“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