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我已经吃过了。我说,你们边吃边听,这样效率高”这是刘总编第一次见到我们的开场白。和蔼的眼神,亲切的口吻,仿佛是一位熟知多年的老朋友。矫健的身躯、一身户外装束,却又完全就象是一个年轻人。
但正是这个“年轻人”,已经有着十几年的媒体从业经历,亲历了《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的辉煌,现在正在参与并和京华时报的同仁们创造着《京华时报》的辉煌。如此成绩,可能正印证了那一句话“上善若水”吧。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刘总在报社繁忙之余,还有着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头衔: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按他的说法这是一份不拿报酬的工作,是个百分百的志愿者,但他投入的精力可一点儿不少。又是在搜狐开公益博客,又是灵光闪现“博客”基金的创意。一个人偶尔行善不难,但是能组织大家一起行善却是难,特别是让一个已经不那么“年轻”的媒体高层,在日理万机之余还用“互联网”这种“高科技”来组织大家作公益更是少见,但他看起来竟是得心应手。
“我是理工科出身,所以比较早的接触到了电脑,早在10多年前在《北京青年报》的时候,我们当时就将IT设备运用到了发稿流程中,也算是开了先河吧,比较早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刘总说道。据我所知,他不但精通IT,也很喜欢摄影、体育。高尔夫是他最近的一个新的爱好,学的时间不算长,但水平已是相当的好。好学,我想这也是他显“年轻”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公关公司应该多了解媒体,你们《传媒面对面》这种方式就很好,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互动机会。”刘总侃侃而谈,“大众媒体对于新闻的要求特别高,这与媒体的定位、出刊频率有关系,第一手的新闻是最重要的。在传播中,取得好的图片也是很重要的,在报社内部,是相对缺乏图片资源的。如果一次传播,你们能事先策划出很好的新闻图片,这对于双方都是一个很好的共赢”。
从刘总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强大的亲和力,对人、对事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对方的级别、身份而有所区别。同时也感受到了沟通的力量。那种娓娓道来产生的震撼是难以言表的。也许这正是他这些年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吧:永远感恩、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