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巫艺术养育
小巫艺术养育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98,587
  • 关注人气:29,2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竞争的时代教不教孩子谦让?

(2008-12-18 11:44:46)
标签:

育儿

心理

谦让

竞争

早期教育

分类: 早期教育

小巫按:这是一个家长倍加关心的话题,几年来有无数家长从各种角度提出疑问。很凑巧,广州子非鱼教育信息咨询公司最近策划了一本书,暂名Yes or No:幼儿早教25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来自专家、教师、家长的答案》,邀请我就“竞争vs谦让”这个话题写一篇书稿。经过她们同意,我将书稿提前贴到博客上,供大家评阅。

 

竞争的时代教不教孩子谦让?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倡要教导孩子克已让人、提倡对人忍耐、宽容,提倡“吃亏是福”。但是,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少父母认为,这些观念已经不适合下一代,时代不同,谦让已经成为一种懦弱的表现,竞争才是适应时代的。孩子对外谦让,只会令自身利益受损,会影响孩子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也有人认为,谦让作为一项传统美德应该继承,竞争意识做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应该培养。谦让与竞争并不是对立,而是需要区别对待。面对这些争议,家长该采取哪种观念来教育孩子呢?

 

 

情景

情景1

傍晚,几个孩子聚在花园里玩耍。小强和小美正在为谁先玩滑梯而吵了起来,争执中,小美给小强打红了手臂,哭着鼻子回到妈妈身边。妈妈一看这样子,又心疼又生气,骂道:“笨孩子,给人打成这样还不会还手啊?如果有人打你,那你一定要打回他,而且比他打你要狠要重,这样他才会记住,以后才不敢打你。”

 

 

情景2

刚在妈妈的教育下,小红从小就懂得要谦让别人。刚上幼儿园时,一个小哥哥抢走了她的玩具车,她既没哭也没发狠抢回来,等那个小男孩玩了两下不玩了、把车子扔在地板上时,她捡起来对小哥哥说:“你不玩了吧?那现在该我玩了,你不要再抢我的了。”小红上大班了,一个星期天,小红妈妈和几家相熟的朋友带小孩一起去爬山。一个爸爸提议说:“3个小朋友来比赛,看谁先爬到山顶。”其他两个孩子跃跃欲试,小红却说:“我不比赛,爬上去就行了。” 朋友听了直数落小红妈妈:“你怎么教育出这样一个没有竞争意识的孩子?现在的社会,人人争先恐后,她倒好,‘爬上去就行了’,自甘落后,这怎么行啊?”

 

争论焦点

支持

1、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孩子谦让,让孩子懂得对他人宽容和尊重,能培养孩子豁达的胸怀和善良的品格。

2、吃亏是福,不斤斤计较诸多小利的人,会得到身边的人的尊重和支持。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谦让、同情、友爱、协作等等这些传统美德,他长大就无法同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友好地相处,他的人生也是难以成功的。

 

质疑

1、教育孩子谦让会磨灭孩子的竞争意识。传统的美德我们其实应该以新角度来看,毕竟新的时代要求有新的人才。一味地教育孩子谦让并不适应时代潮流。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从小就忍让退缩,那长大后还能有立足之地吗?

2、家长一味要求孩子谦让,孩子委屈的同时,会很疑惑,胆小怕事,不能形成良好健康的性格。

 

访谈提纲

 

1、孩子们发生争执的时候,如抢玩具时,家长应该怎么办?是教孩子谦让还是鼓励孩子竞争?哪种做法更适当?

 

小巫:我们恐怕不能单纯地谈论“谦让”与否,而牵扯到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世界观。童年时期,孩子正在建立他的安全感,他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是是善良的、人类是可信的、自己是值得存在的。有了这种坚实的安全感,孩子才有足够的内心力量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很多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太谦和了,别的孩子抢他的玩具还打他,是不是应该教他谁要打你就打回去,谁抢你的玩具你也抢回来,或者干脆站在一旁看着谁抢我孩子的玩具我就上去教训他,甚至教训对方孩子的家长,让孩子知道必须抢打争斗,不教育他这些不行,他将来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他谦让别人,别人不谦让他呀!

 

由于我们社会大环境的一些问题,但凡遭遇孩子社交方面的冲突和矛盾,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就跟开水一样滚滚沸腾,家长们生怕孩子眼前吃亏,将来挨欺负。其实这是把成年人内心的担忧和偏颇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所需要的恰恰不是所谓世界的“险恶真相”。

 

孩子尚处于分辩善和恶的朦胧状态,如果我们教给他一套怀疑一切、锱铢必较的作为,他成年后会怎样对待这个世界呢?谁还敢跟他来往呢?如果我们给孩子营造一个善良的环境,他成年后会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人,他会主动去做善良的事情,他会下意识地寻找并且吸引同样善良的人跟他做朋友,而且他会排斥那些不善良的东西。一旦他很清楚“善”是什么,识别“恶”就不那么难了。无论在哪个社会环境里,一个善良、真诚、谦和、友爱、协作的人,都是受欢迎的,成功的机率也很高。

 

但是如果我们过早地教习孩子打、抢、斗、不能吃亏、竞争竞争再竞争,那他就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恶了,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知道怎么和人打交道。把世界对孩子涂抹成一片漆黑,会让孩子充满恐慌,甚至失去生活的动力。当一个孩子把恶当成常态时,即便遇到善,他也认不出来,反而会误以为那是异态,并加以排斥。

 

有这样一个真理,你自己相信善良、真诚和爱,善良、真诚和爱才会来到你身边;你敢于做一个善良、真诚和爱的人,你才会体会到这中间甜蜜幸福的滋味。否则你总是什么都不相信,抱着那种虎视眈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你心里也不好受。

 

说句大白话吧:你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怎样对待你。你看这个世界充满险恶,你就会遭遇很多险恶的人和事;你看这个世界充满善良,你就会遇到很多善良的人和事。就这么简单。

 

所以,当我们成年人把这些事情想明白的时候,再遇到孩子之间发生争执,就不会有“谦让or竞争”这样的困惑了。

 

2、 如何让孩子学会谦让?

 

小巫:谦让既是一种生存智慧,又是一种社交品德,它不像识字算数那样,可以设立一套教程,“教”给孩子。在培养品德方面,家长的榜样作用远远大于说教,如果我们善意地看待世界,不仅礼貌谦和地对待他人,更是礼貌谦和地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模仿我们的行为,成为一个具备美德的人。

 

 孩子谦让的同时心里又很难过?这种情况还要求孩子谦让吧?如何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心理?

     

小巫:令人心里难过的谦让恐怕还不是真正的谦让,谦让应该建立在自觉自愿、心甘情愿的基础上,而不是含有很多勉为其难的成分。比如出于恐惧、怯懦而忍让、退避的举动,称不上是谦让。

 

对于人类,甚至对于动物来说,绝大多数利他的行为,其动机和最终结果都是以利己为出发点。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幼病残孕人员让座,这在以前的教导语言当中,都将其作为一种公德来赞扬。实际上,给这些人让座,最终获益的是整个乘车的群体,包括谦让座位的个体。如果这些体弱人员得不到座位,在汽车运行当中,他们是最容易出现意外的人,站不住、扶不稳而导致摔倒、磕碰、受伤,届时全体乘客都需要为这样的意外付出代价。那么从个体以及整体利益出发,给这些人员让座,则不仅是利他行为,也是利己行为。

 

孩子的谦让也如此,在谦让的最初阶段,由于缺乏预见未来的能力,孩子会因为暂时的利益受损而不乐意谦让,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这也是正常的。但是通过重复的体验,孩子会慢慢体会到,自己是谦让的最终获益者,那么以后他也会主动谦让了。

 

我们成年人的工作则是纵观整个局面,评估每一个具体的情况,看看到底是否需要鼓励孩子谦让,而不是为了谦让而谦让,一味地要求孩子做出谦让的表现以博得他人的赞赏。在的确应该谦让或者已经吃亏的情况下,孩子心里难过了,我们唯一的任务是接纳他的情绪,安抚孩子,给他共情、赞许和鼓励,而不是强求他平息、甚至骂他窝囊。

 

 孩子过于谦让好不好?家长应该如何进行适当的教育?教育孩子谦让会不会磨灭孩子的竞争意识?培养孩子谦让和竞争的正确观念是什么?

 

小巫:一个真正谦让的人,是自我意识比较牢固、拥有良好的安全感、对自己评价比较高的人,他的谦让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被迫无奈或者虚伪假装。

 

所以,谦让意识的基础是自信心和安全感。如果一个孩子的自我意识建立的比较稳定,清楚自己与他人的边界,知道自己拥有的责任和权利,那么他的谦让是自发的,而不是在损伤自己利益的基础上强求出来的。遇到应该保护自己利益的情况,他也会运用自己的智慧,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

 

吃亏与否,往往不是孩子的感受,而是成年人的感受。而成年人往往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将自己的价值观推行给孩子。想让孩子谦让,又怕孩子过于谦让,担心谦让会磨灭孩子的竞争意识,这种焦虑的根源在于成年人没有想通谦让的本质和意义,只是为了迎合(自己想象出来的)他人的期待而要求孩子做出谦让的样子来。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担心是多余的,它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恐慌。

 

无论谦让还是竞争,我们应该以孩子的感受为主,当孩子对于玩具被别人抢走而没有表现出不快的时候,我们不必插手干涉。如果孩子很难过,我们则可以帮助他跟对方协商,却不能教导孩子去抢回来,两个“错误”相乘不能形成一个“正确”。在一群孩子抢占公共器械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组织起来,排队轮流。

 

无论是一味的谦让,还是一味的竞争,都不是最佳的公共秩序。我们自己弄明白这些道理,才能给孩子恰当的指引。

 

如何正确培养和引导孩子的竞争意识?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小巫:如果一个孩子竞争意识超级强烈,争胜好强,恐怕根源在于家人平时过多鼓励他参与竞争,并且要求他必须赢,必须事事第一。孩子则感受到,只有事事做到“最好”,家人才接纳他、爱他,于是他拼命地去争、去赛。但是这样的竞争,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综合来说,让未到年龄的儿童参加比赛、竞争和考级的弊端在于:

 

* 儿童尚不能认识比赛的意义,他们甚至没有竞争和输赢的概念。根据多项调查,5、6岁的孩子更喜欢大家一起玩儿,而不是跟同伴开展比赛。突然把他们和同伴推到竞争对手的位置上,会让孩子混乱不知所措。过早的竞赛破坏孩子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无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

 

* 根据欧洲在1999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过早开展竞争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容易导致他们相信不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他们缺乏自发性和创造力,增加他们的攻击性,也会导致他们为了获胜不惜一切代价,乃至作弊。

 

* 儿童在建立自我意识之后、大脑发育完全之前,特别是3岁-12岁之间,处于形成自我评价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他们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局部性和片面性,他们无法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无法全面理解输赢的含义。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建立在行动结果之上。过早参加竞赛,无助于儿童形成客观、全面、积极的自我评价。他们很容易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 当儿童形成用竞赛结果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时,他们既不能完全接纳自己,也不能客观看待他人,尤其是不能经受挫折。输了的孩子往往全盘否定自己,自暴自弃;赢了的孩子并非获得真正的自信,而是误以为自己事事处处必须占上风,只有永远“得第一”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即而是自我肯定)和关爱,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对于那些他们没有把握获胜的事情,他们往往会畏惧退缩不前。

 

“成功”的内涵应该是进行努力、享受努力的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丰富经验并增强自信。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将“成功”狭隘地定义为“赢”。无论什么样的比赛,第一名/冠军,永远只有一个,大家都去争这一个位子,最终注定只有一个人能坐上,其他的孩子都会“败北”。他们应该怎样定义自己呢?

 

“比赛”(competition)的拉丁语词根是由com“共同”和peter“努力”这两个字相结合,也就是“共同努力”的意思。协作大概才是人类天性,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割喉竞争。

 

学龄前儿童最需要培养的,是良好的自我评价。一个自我评价很高的孩子,不畏惧挑战、能够承受挫折、也懂得自律。

 

  孩子谦让和竞争的行为是否与孩子自身的性格有关?家长应该如何对待?

 

小巫:一个孩子是否更倾向于谦让、或者更倾向于竞争,的确跟他自身的性格有关。有些孩子天生比较温和,有些孩子天生具备更多的进攻性。成年人也一样,有些人更内敛,有些人更奔放,个性千变万化,这个世界才多姿多彩,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向一种秉性看齐。

 

孩子到底更谦让还是更好胜,还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天性占一部分,家长的养育手段占一部分。作为家长,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接纳孩子的天性。很多时候,孩子的天性跟我们自己的十分相似。如果我们不喜欢自己个性中的某些部分,我们就很难做到接纳孩子与我们相仿的部分,而是企图改变他,让他变得不像我们。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而且不会有什么良好的收效。

 

比如,我们很难要求一个内向害羞的孩子以积极主动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只能顺应他的个性,观察他到底有什么迂回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相信孩子的智慧,相信他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2中的小红,并非缺乏竞争意识,而是安全感比较牢靠,具备生存智慧的孩子。她准确地评估自己的实力,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以温和迂回的方式解决玩具被抢的局面,巧妙地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她对自己的评价很高,不需要以赢得第一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她不畏惧压力,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拒绝参与无谓的比赛,护卫自己享受过程的权利。我们不难看出,她的一切作为,最终获益者,是她自己。事实上,她是一个极具竞争实力的人。

 

  有人认为,竞争和谦让适应于不同的人际关系状态,两者并不对立,应该区别对待。要把握好谦让和竞争的尺度,讲究谦让和竞争的方法,对此您是如何看的?

 

小巫:谦让与竞争的确并不对立,至于尺度的把握,更是成年人考虑更多的问题。孩子基本上靠本能来行动,在行动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我们无须将自己的经验以智性的方式传授给孩子,孩子跟我们是不同的个体,我们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他们。

 

  有人认为,对于孩子是喜欢谦让还是争强好胜,家长别过多地加以干涉,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解决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小巫:在安全的前提下,家长的确应该放手让孩子通过体验来学会与他人交往的原则。家长过多干涉,会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一般来说,家长保护过度的孩子会表现的比较怯懦,习惯依赖成年人替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不可能事事处处都帮助孩子,不可能跟他一辈子,什么都替他出面。

 

我们还需要意识到,谦让意识是逐渐建立起来的,而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我们需要给孩子时间来进行实践,让他们慢慢积累经验,帮助他们梳理、疏导情绪,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