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羞耻感主宰我们的生活(下):策略

(2012-04-26 15:22:49)
标签:

转载

  根据心理学家吉尔•考夫曼的看法,至少有三种羞耻感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即所谓的躯体羞耻感、能力羞耻感以及人际羞耻感。此外,还有一种抑郁状态下经常出现的羞耻感,即为自己的情绪体验感到羞耻。

 

  躯体羞耻感

  一些人出于羞耻不去看医生,他们将很多疾病都看作是可耻的,如:痔疮(出血性)、性无能、肠炎、泌尿系统疾病、食欲过剩等。羞耻感比其他情绪更能阻碍我们诚实面对自己、寻求他人帮助。

  受性虐待的人通常有较多的躯体羞耻感。他们会感到自己的身体肮脏、有污点。在极端情况下,他们会憎恶自己的躯体,甚至对躯体的谈论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羞耻感。因此,这些人避免谈及他们的感受。但是,若想治疗这种羞耻感,我们必须重新看待自己的躯体,把躯体看作是自己的一个部分。

 

  能力羞耻感
  梅兰妮本来可能会喜欢上打网球,但她的手眼协调能力太羞。上学的时候,她一想到打网球就会感到恐惧,因为每次她将球打出界(她经常打出界),都会体验到强烈的羞耻感。这类羞耻感的产生,依赖于你如何看待他人对你的评价。  

 

  人际羞耻感

  一个具有人际羞耻感的人,会对他人的批评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冲突过度敏感。具有人际羞耻感的人易于生气、恼怒,也容易屈服。他们愿意掌握人际交往中的控制权,不喜欢批评。一些人(尤其是男人)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面对他人的温柔、抚摸或拥抱,他们会感到尴尬和不安。他们周围好像有一道无形的墙。在亲密场合,他们身体僵硬,或干脆败下阵来。

 

  情绪体验羞耻感

  有时,我们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我们害怕自己的感受被他人知晓。我们会为自己的焦虑、害怕或抑郁情绪感到羞耻。同样,我们也会因自己的愤怒情绪感到羞耻,好像拥有这些情绪会令我们不完善、不可爱一样。比方:爱里克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告诉他,真正的男人从不焦虑,他们是坚强无畏的。当爱里克为上学而感到焦虑时,他父亲根本不考虑他的感受,逼迫他上学,还嘲笑他。因此,当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学会了不谈及亦不显露自己的焦虑。

    羞耻感会出现在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它是我们自我接纳、健康痊愈的巨大的绊脚石:强烈的羞耻体验是终生难忘的,它会深入我们的骨髓,随时袭击我们。而当我们感到羞耻时,我们往往会沉湎于其中一遍又一遍地思索。

  羞耻感的起源羞耻感既然如此威猛,它究竟从何而来呢?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感受羞耻的能力,即是说,羞耻是心理进化的结果。事实上,羞耻感使我们对有害情境产生警觉,例如被贬低、被降服、被拒绝以及被驱逐等。这些情境对人和动物都具有强烈的威胁性。人类逐渐在大脑中进化出警觉能力,以便采取相应的防御行为。羞耻感的指导原则也是“安全胜于后悔”,换句话说,大脑的决策是:“掩饰或改变(自身的某些方面)胜于冒被厌弃之险。”

 

    照料者对我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充满信心(成长过程中不断经历积极体验的结果)还是产生羞耻感、不完美感及无价值感。研究表明:照料者与婴儿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婴儿的神经系统、情绪系统以及自我意识都有深远的影响。认为不够优秀、强迫顺服,以及直接贬低或攻击,是一些父母(或其他照料者)对待处于生命初期的孩子的态度。羞耻感正是他们对这些态度的反应。

 

  不被他人认可

    当人们无法获得他人的赞许或表扬时,也会感到羞耻。

    唐纳的父母成就动机很强,他们希望她心一切努力做到最好。如果她在班上考第二或第三名,他们就会问第一名是谁,并指出,第二、第三也可以,但不是最好,如果再努点力,她一定会成为最好。唐纳逐渐形成一种观念:除非考第一名,否则她无法获得父母的赞许。而她是多么渴望这种赞许!你可以想像其结果会怎么样,她会形成一种潜在的观念:除非她一切都得完美无缺,否则她就会令自己、令他人失望。失败会给她带来深深的羞耻感。唐纳很少去想自己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功,她只考虑自己还欠缺什么。

 

  认同的压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与他人认同、被他人接纳的强烈愿望。

    我们需要归属感。我们追求时尚,表现出与他人相同的价值观,以表明自己是团体中的一员。我们还尽力争取他人的重视。例如,男人努力认同于社会对于男人的刻板印象:坚强、竞争、强壮、独立、有涵养;女人则会为达不到别人为自己设定的标准而感到羞耻。

 

   当面攻击

    儿童与成人都会因他人说我们愚蠢、糟糕、等口头攻击,或直接的身体攻击而感到羞耻。

    许多人故意利用人类这种天生厌恶羞耻的心理来控制他人。因此,羞耻不仅来源于自己的表现未得到认可,直接的言语或身体攻击同样也能造成羞耻感。羞耻圈在抑郁状态下,我们会陷入消极思维和消极行为的怪圈。同样,羞耻感也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恶性循环,尤其是青少年。同伴的赞同、容易害羞的天性,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孩子容易被人戏弄,但不幸的是,一些孩子远比另一些孩子更容易受人欺负。有时这会导致我所称谓的怪圈。

 

  自卑可能导致社会退缩,尤其是当人们给自我贴标识,或者进行自我攻击的时候。一旦这些观念造成了社会退缩,这些个体就更容易被人排斥,因为他首先向他人表明了自己的自卑感。不幸的是,青少年,当然也包括成人,并不喜欢行为退缩的人。因此这些人希望避免的事情(被视为劣等或被排斥)往往真的发生了。然而,如果你停止自我苛责,学会适应他人的批评,你便不会产生退缩行为,这样,你被忽视、被排斥的可能也会减小。一个人无法避免被批评,但他可以学会不被批评绊倒。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羞耻带给我们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对我们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它能使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自我,意识到我们如何为他人而生存。自我意识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事实上,羞耻使我们好像成了自身的旁观者,我们注意到自己的脸红了,声音正在发颤,谈吐无聊。羞耻感使我们监视自己的外表和行为,并对应做出消极的评价。我们会认为:“噢,我没有做好,别人会认为我很愚昧,我在自欺欺人,我真蠢。”

 

    鲁丝厌恶开车,这并非因为她车技差,而是她总是警觉其他司机。她担心别的司机会认为她违规、开得不够快或者看上去缺乏信心。她经常监控自己开车,同时从反光镜观看其他车辆。有躯体羞耻感的人,经常会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态,认为自己的身体完全暴露在他人面前。

 

    过分强烈的自我意识使我们无法显示自己,使我们缺乏创新意识,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他们只能等待他人的倡导,征得他人的同意。例如,你发起倡导作某事,比如出去找女孩子,你会不时察看他人的反应,以确保他们喜欢这一建议,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坏主意。

 

    由于你过分关注这些事情,你就无法享受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这种对自己外表行为的监控,以及接下来的消极判断极具破坏性。要克服这一点,首先要弄清楚,你是如何监控自己的。一旦发现自己正在这样做,就马上停下来。注意查看自己传达贬损信息的频率,你应学会识别并挑战你的内部折磨者。

 

  挑战你的内部折磨者

  羞耻感对人的压制常常是通过内部折磨者进行的。它会向你传递诸如无能、无用、糟糕、软弱等情绪和观念。内部折磨者生存于抑郁状态下,靠抑郁提供能量。这好比科幻电影中讲述的一样:魔鬼或狮子以恐惧为食,男女主人公意识到,如果他们不恐惧,这些邪恶的东西就不会生存。

 

    让我们看一些折磨性的羞耻性信息以及我们如何挑战它们: 内部折磨者 理性/同情性思维你的失败表明你是一个没用的人失败令人失望,但是,我不应该使用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一次失败,并不能代表你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失败。

 

    问题可能是:你经常自我苛责,而且总是这样过分片面、重复。如果你如此渴望成功,为何使自己情绪沮丧,以致自己不再有能量作进一步努力?帮助处于困境的人,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据我看,你只是在羞辱和责备你自己,那是毫无益处的。我要面对自己的短处及令我羞耻的地方,如果我听命于你,我只会跑开,我将无法学习新经验,无法成长、成熟。我是失败了,很惨痛。但生活中谁没有失败过?我也为此感到失望、沮丧。但失败了重新站起来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我不能为失败而不断地、片面地打击自己。

 

    疗愈羞耻感的具体措施
  若想克服羞耻感,你必须学会接受它、面对它,然后摆平它。 

 

    治疗羞耻的第一步是要放弃“全或无”的标识,诸如“弱者”或“无能”。

 

    其次,我们需要挖掘那些令我们不快的东西,然后努力克服、改变。如果我们坚持使用消极标识,我们将会退缩以隐藏自己,无法使自己康复。

 

    第三,与他人交往想克服羞耻感,我们就必须从躲藏之处走出来,学会与他人交往。你或许想求助于专业治疗,但关键你要弄清楚:你对你的帮助者感受如何?他或她是否能理解并帮助你克服羞耻感?其实,如果你愿意,你身边的亲人也会对你有帮助。有时,我们阻碍自己与他人交往,因为我们不愿揭示出令我们羞耻的东西,但是,你认为不好的东西别人未必这么认为。


   第四,羞耻常与被伤害有关系,我们可以告诉他人是什么伤害了我们,并向他们解释自己的感受。我们不能抱定“他们将无法理解”的观念,轻视他们的帮助。你可以这样想:“或许他们无法理解,但我有什么证据表明这一点?”当然,如果你有证据表明他人正在苛责、排斥你,说明他不是一个可信赖的人,但在你了解之前,不要轻易这样假设。如果某人愿意帮助你,你应尊重他的努力,不要轻视他的帮助。

 

    你要避免使用全或无的方式思维——例如:必须完全理解我,或者是他的帮助毫无用处。或许一点的理解就会大有帮助,因为任何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如果某人并不像你希望的那样理解你,千万不要攻击他,这只会导致他产生防御反应。走出羞耻是一个缓慢自我开放的过程。我们要逐渐学会与他人接触,对自己、对他人增加同情心。一旦你下决心从藏身处走出来,各种可能都会向你敞开。

     转载 http://www.bamaol.com/html/XLWZ/XLCS/150520101119151331454.shtm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