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作》中的“周作人事件”

(2021-09-09 10:17:34)
标签:

周作人

何其芳

朱光潜

《工作》

札记

分类: 陈香榭

《工作》杂志是抗战期间在四川成都发行的一份进步刊物,创办刊物的核心人物是何其芳、卞之琳、方敬、朱光潜等人,这时是一九三八年三月。此前一月,何其芳才由老家四川万县来到成都,他在老家所办的刊物《川东文艺》被勒令停刊整顿,甚至有传闻说当局要缉拿办刊者。这份半月刊《工作》杂志,经费是由大家凑钱承担的,但何其芳是刊物的主干、灵魂,是事实上的执行主编,刊名由他题写,他每期都要有文章发表。

再说“周作人事件”,正好也发生在这一年。这一年的二月九日,日本人在北京饭店组织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议名称是“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会议主题从名称亦能看得出。参加这次会议的日方人员有大使馆参事官森岛守人、新民学院教授泷川政次郎、陆军特务部成田贡、武田熙以及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支局长三池和各特派员等,中方人员则有伪华北临时政府议政委员长兼教育总长汤尔和、新民会副会长张燕卿、前华北大学校长何克之、清华大学教授钱稻孙以及周作人等。日本大阪《每日新闻》对这次会议作了及时报道,并发布了参加会议人员的照片。

按说此事至此亦可以算是过去了,但神奇的是时隔两个多月之后,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八日,由复旦大学文摘社编印的《文摘·战时旬刊》第十九期上,却全文翻译了此次座谈会的报道内容,且译者在评语中直接指斥周作人甘为倭寇奴狗,认贼作父,大演傀儡戏。全国文艺界一片哗然。

 最早做出反应的是“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五月五日即发表了声讨周作人的宣言,此后几天,《新华日报》等国内各地报刊都在重要位置发表、引述这条消息。五月十四日,在《抗战文艺》上,由老舍倡导、楼适夷起草、郁达夫修改的《一封信》全文发表,茅盾、胡风、丁玲等十八位作家联名对其声讨、劝告。此后风波仍然不能平息下来,时过数十年,直至现在似乎还存在有不同声音与表达。

还是重点说说《工作》杂志中的“周作人事件”。五月八日成都的报刊刊载周作人附逆的消息时,《工作》刊物同人的表现亦是态度不一,有的不相信,有的主张等等看,有的则表示惋惜,这大概亦与各地文化界情形相同。但何其芳终究是敏感而容易激动的人,五月十一日深夜即写成《论周作人事件》一文予以批判,并把它刊发在五月十六日出版的第五期《工作》杂志上,文章以为周作人的附逆,是思想与环境使然,“他顺着他的路走到了他的坟墓”,究其缘由,是他“长久的脱离了时代和人群的生活使他胡涂,使他胡涂到想在失陷的北平继续过舒服的日子”,因此成了为“时代遗弃了那懒惰的胡涂的不愿向着前面走”的人。卞之琳则为此文加了按语,以为“我个人觉得在目前遽下断语似还嫌过早”。朱光潜则表示有不同意见,迅速在第六期《工作》杂志上发表了《再论周作人事件》一文,以示反对。

朱光潜的这篇文字,篇幅较长,但其中颇有让人可意处,且引录一节。

“我个人和周作人先生在北京大学同事四年,平时虽常晤谈,但说不上有什么很深的友谊。我对于他固无站在私交方面替他包办辩护的必要,但是跟着旁人去‘投井下石’或是‘知而不言’,于心亦有未安。我所知道的周作人,说好一点是一个炉火纯青的趣味主义者,说坏一点是一个老于世故怕沾惹是非者。他向来怕谈政治。‘附逆’‘做汉奸’,他没有那种野心,也没有那种勇气。他是已过中年的人,除读书写文之外,对事不免因循。以他在日本知识界中的声望,日本人到了北平,决定包围他,利用他,这是他应该预料到的。到现在他还滞居北平,这种不明智实在是很可惋惜。他滞居北平的原因我想很多,贪舒适,怕走动,或许是最重要的一个。要说是他在北平,准备做汉奸,恐怕是近于捕风捉影。”

何其芳自然是不满意的,随即在六月四日夜里写成《关于周作人的一封信》,以信件的形式对其进行反驳。这种行为,还是引起了刊物同人、周围文友的反感,同时也使何其芳陷入到了激愤与苦闷的挣扎中,以至于被完全孤立起来。

以上大致是“周作人事件”在《工作》杂志上出现、发酵的概略情况,谈及影响及表现,应该有以下几点。《工作》杂志表明了刊物同人对于“周作人事件”的态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此亦与彼时国内文化界情形相同;“周作人事件”作为重要文化事件,因为《工作》杂志的关注,使何其芳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深深陷入到激愤、苦闷与孤立之中,于是客观上造成了他离开成都、走向延安的行动,这一行为,成为“何其芳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作人事件”作为重要时间节点,直接导致《工作》杂志的停刊,一九三八年八月,这份半月刊杂志出版完第八期,就寿终正寝了。

 何其芳与朱光潜有关于周作人的文章,似乎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即使是周作人的研究者们,大致亦很少留意《工作》杂志与“周作人事件”的纠葛。多年前自己曾经买得过一个集子,《在家和尚周作人》,其中收录了数十篇周氏亲友、同事写下的有关周作人的文字,但仍然没有看见何与朱的名字,后来买得一本朱光潜的《欣慨室随笔集》,才看到这篇《再论周作人事件》的文章,于是手痒,遂生钩沉往事之兴,就记录下以上文字,但愿能给关心此类话题的读者留下一点资料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