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贾平凹董宁文王文治施蛰存书生活 |
分类: 陈香榭 |
怀艺者多身累。周末到美院门口的书店溜达,老板在。有时老板不在,像是他的家属以及招的小工在。柜台里坐着。柜台外坐着一人,旁边站一女士,是夫妇二人,来让老板为他们写对联的,说是要为死去的父亲过三周年用。老板不好推辞,一边找寻着砚台与笔,一边口里不停地说自己很忙。实际上店里就他一个人,确是较忙,但还是从手机里翻腾出书法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查找,以隶书字体书写了。这老板是美院的子弟,从小就沾染艺术,又从美院毕业,业余画画,前些年还出过一本书,是关于书的书,曾经获得过一个什么装帧设计的奖项,红了一阵儿,身边的好几位朋友都与他交好。身忙且累,苦不堪言,我很理解他的难处。
我进店里,是想找一本欧体的《皇甫君碑》。不知道是在哪个公号中,看到谁说欧体最好不要从九成宫或化度寺入手,要从皇甫君碑开始才容易些,或者从苏孝慈临起也行,才能找到根源,于是就把这几种帖子都买了,想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后来看一本书,才知道翁方纲是这样说的,不知道公号上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不是受了翁方纲的影响。翁方纲的意思,九成宫与化度寺,笔法已是相当成熟了,上手起来不易把握,先从皇甫君碑临起,有些底子,学欧就容易了,况且大家都从九成宫临习,你也是,就不会有太大的起色,个性上就会很难突出。实际上修行在个人,有时很难说清艺术上的事情。
在店里翻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二〇一六年十月出版的“艺文丛刊”第二辑中的几种图书,看书后目录,这一辑要二十三册,书架上仅有三五种,选了王文治的《快雨堂题跋》以及其他三人合集《蔬食谱·山家清供·食宪鸿秘》。这套书装帧设计很讨人喜欢,小开本,繁体竖排,封面都是一种素净的模样,区别仅在于书名,随身携带的话很撑面子。买回后又在孔网上陆续购得几册,杨钧著《草堂之灵》、张大復著《梅花草堂笔谈》、文征明著《文待诏题跋》、苏易简等著《文房四谱·蕉窗九録》。丛书中的其他多种,以前买过别的版本,如《书林清话》、《装潢志》等,也是常见的本子。顺手又购得施蛰存的图书两种,《北山谈艺录续编》以及《北山四窗》。
收到南京《开卷》杂志今年三册。因快递阻断,大致寄过两次,宁文兄微信询问收刊情况,是在四月末,终究还是补寄了一回。这是一本伴随着自己文笔成长的刊物,有如山间溪水,不曾停歇,一直滋润着自己文墨的格调。再溯渊源,还是近二十年前,得益于钟叔河老先生的推介,方才结缘。后来,自己身边的好些朋友,亦结缘于这本刊物,广施书泽,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家的朋友了。
贾平凹第十八本长篇小说《暂坐》在《当代》杂志发表,几个月后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几个公号上发出了小说的《后记》,相比于以往,写得短多了,作家那种琐碎的意绪亦少多了。贾先生再过两年就七十岁,后记中说这也许是他七十岁以前要写的最后一部长篇了。二十多万字,写了四遍,以前的长篇,大多只是写两遍,确实耗人精力,老汉可能是真的有些撑不住了。怀艺者多身累,名人多是苦人,在贾先生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得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