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有牛知道

(2020-02-19 10:58:08)
标签:

陈从周

梓室

读书

札记

分类: 陈香榭

陈从周《梓室余墨》卷四中有篇目《乡村便桥为何只有一面栏杆?》,他解释说缘由有二,一是便利挑担过桥;二是倘若两边有栏,耕牛死活不会从桥上走。前边的缘由询问农村人,可以得到明证;后边的缘由则是“屡试不爽”。

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特别”的桥,不过有人能咨询陈先生,想来在有些地域的乡村,这种现象是应该存在的。一面设栏,挑担的人在桥上周转时能宽绰一些,这个道理能想得通,但倘若两面设栏耕牛不肯走,所以也只好一面设栏,则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事实上就是如此。

耕牛是农耕文明时代主要的劳动工具之一,在我的印象里,牛除了在地里耕地、在路上拉车之外,还会被蒙上眼睛,围绕着磨盘拉杆旋转,辛苦地为人们加工食粮。我们那个地方,经常会用“围腰”,也就相当于现在人们使用的围裙,来蒙上它的眼睛,因为使用起来很为方便,围腰上的系带系于牛颈正好可以固定位置,防止脱落。至于为什么要在旋转中蒙上牛的眼睛,据说是怕牛晕,影响干活。比如人,倘若原地转圈,不要说一整天,就是几分钟,也会晕得倒地,说是牛也会。我还见过用围腰蒙上牛的眼睛后,更为凄惨的一幕,就是宰牛。被蒙了眼睛的牛,笼头的缰绳绑在树上,大铁锤就砸向牛的头部,很为恐怖。要用围腰蒙住牛的眼睛,不知道是不想让牛看到这惨烈的情景还是怕牛给人记仇。

陈从周耽于营造之学,但他对于所有的社会现象似乎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看《梓室余墨》你就觉得很好玩,“李壬叔因误饮冯了性药酒逝世”、“清代王府多倾家荡产”、“明以前的牌坊皆木制”云云,仅看题目,也会让人忍俊不禁。不过说回来,总有他不能说清的事情,比如就说“乡村便桥为何只有一面栏杆?”这一篇,仅仅只是说到了“牛不走”,但读者自然也想问一个“牛为什么不走”?显然一个“屡试不爽”的回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不知《十万个为什么》中有没有这个问题?

是的,陈先生为什么不问问牛呢?也许只有牛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牛也爱自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