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二五二)
(2019-09-06 16:33:02)
标签:
陈介祺谭正璧余华韩育生纪事 |
分类: 陈香榭 |
在美院门口书店购得《十钟山房印举考释》一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二〇一八年八月出版,是为该社万印楼丛书之一种。《十钟山房印举》 是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的一部重要的印学研究著作,为古玺印谱录,开各家藏古鉨印成谱之先河,深得印学界所倚重。他的后人陈继揆从这部书中,选择了部分古鉥及官印,进行了考证,于是就有了《十钟山房印举考释》这本书。此书又由陈氏后人陈进整理,得以出版。竖排彩印,条目疏阔,足以极视觉的美感享受。还购得一册皇象的《急就章》字帖,有楷书并列附侧。
收书数册。天津问津书院《问津疏影》三册。此书是文史学者王振良先生为纪念问津书院重建五周年而策划出版的一套“汛海文丛”丛书,类编为小说、散文、诗歌三种。今年全国书市在西安开展时,特意到天津古籍出版社的展位滞留了好长时间,因为问津书院的书绝大部分都是由它出版的,而自己这几年也是受赠多多,感情上总是要亲近许多。书吃兄赠《陕西老同志回忆录》及《陕西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先是转万邦书店大乐先生处,后又由摄影师吉木兄转来,亦大略翻过。这两册书都为省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应该是有一些历史文献价值吧。不过在读者看来,这些文字,到底属于正史还是野史,是没有明晰界限的。书吃兄正如他的笔名,耽于书与吃,在读书界还是有些影响,应该还是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的老人了。记得有一次去文川书坊,几位朋友闲聊,说某某在一个群里说理洵文字很有文采还是什么,书吃兄反对说,他倒不觉得。听着这个小故事,我也不好说什么,就只是微微一笑。不过让我觉得他还是比较特别。因为都喜欢读书,在不同的场子我们总会偶尔见面,亦只是相视一笑,并没有什么额外的不舒服。韩育生兄大著《大自然的时钟》新近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著者自京都赠书一册,很为感激。一石兄近年寓于京都图书馆,专心致志,写了不少文字,那种坚韧而刻苦的精神正是读书人的典范。
晚报长安悦读栏目与汉唐书城合作的公益讲座,因书城内部装修暂歇过一段时间,八月底重新开张,第一场讲座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先生讲授农业文明史。有幸现场听讲,樊教授仍然是中央台做节目的风范,活泼而风趣。见面很是亲切,合影留念时他握着我的手,实让人感念难忘。当然,作为主持人贾妍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把讲座操办得活色生香了。这是长安城中一个比较有名的公益讲座品牌了。讲座完毕后,在书城流连了一阵儿,要了杯毛尖,歇了歇。书城空间的改造是主要的,分区相对封闭了一些,但有些像是进入了迷宫,也许是更加接近现在的书店装修风尚了吧。买书两册,谭正璧著《煮字集》,东方出版社二〇一九年七月出版。这是后人为他编辑的一本文史随笔集,书中文字大多发表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报刊上,此为首次编辑出版。余华著《活着》。说是长篇小说,实际上只十多万字。这部小说很有名,曾经看过由它改编的电视剧,深为剧中人物福贵的坎坷命运黯然神伤。余华在初版序中说,《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小说重版数十次,亦被翻译为多种语言,还被拍成电影,惜未曾看。这些年还没有买过一本长篇小说来读,余华的这本书亦算作是破例了。
无喜亦无忧,日子是平淡地过。最喜欢走在城墙根的树荫下,看着层层叠叠的墙砖,发霉的样子,绿苔遍布,心里就有某种穿越的历史沉重感。这种感觉很像是翻阅历史教科书的味道,一心地想去突围,却无论如何卖力,亦是处处碰壁。历史就是一部大书,这部大书,是太过于沉重了,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