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妨多做,荣誉名利即让人
(2017-11-14 12:21:58)
标签:
生活纪事书信两地书 |
分类: 两地书 |
官兄:
收到你寄来的书,感到很高兴。这些年,我收到各地朋友馈赠的书籍,不在少数,大多为签名本。好些书,都没有时间读,甚至于很难抽出一点时间写些读后感之类的文字,实在是辜负了朋友们的一片好意。你寄来的这本关于柳如是的书,要在早些时候,恐怕可以认真研读一过,现在心境变了,似乎对此并无多大兴趣,亦是要辜负你了。
这段时间忙着搬家,最为头疼的,就是一日日慢慢积攒起来的书了。新书房,我不打算放太多的书,像仓库一样无趣,因而旧房子里几柜子书籍,就不想搬来搬去了。年岁渐长,一年里也看不了几本书,又经常去书店买些新书,阅读量是足够了。好些旧书,当时有兴趣买回来,却没有时间翻看,现在则是没有兴趣了。还是读书人的老毛病,难有割舍的情怀,处理掉又觉得可惜,于是就等着它们一天天腐朽。可以预见得到,这些书是没有什么好的结局的,最终还是流散。人有时显得智商很低,觉得自己珍爱的东西,别人也会喜欢,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早晨来得早,翻看了几页《沈从文家书》。书中文字,大多与文革时期时局相关,虽为个人处境的书写,但还是可以见微知著,看到那个时期整个社会环境的大体样子。这样的文字,是不可能在文革之后就马上出版的,过几十年,读者才有幸看到。因为是家书,其中就几乎没有掺假的文字,没有虚伪的雕饰,就只是家人之间的畅谈,因而,读起来是感觉真情充溢的。况且沈先生,是以文学与文物研究出名的,这样相关时局的系列文字,对他来说,就相当珍贵了,文学性也许差一些,但根性的东西要流露得多一些了,对于他的个人性情研究准确的把握,也许更有价值和意义。
一九六八年三月,沈先生在北京写信给在自贡工作的沈虎雏,主要还是叮嘱他怎样和同事相处的问题,当然信件的大部分内容,还是絮叨他的日常生活的。“多接近些人,就很好,我一生最大弱点,即和人不易相熟,同事中有十六七年还不相熟。”“‘工作不妨多做,荣誉名利即让人’。这是我许多年来就那么注意到,特别是近二十年生活和工作。目前不至于如别的熟人处境窘迫,也有关系。之佩觉得你还不大会和群众打成一片,这点看法极对,要注意改改,一定能改。‘不争名利担重活’,更有重要意义。”记得这段文字,以前在写与你的信中,抄写过,现在仍觉得好,就再抄写一回了。我们在单位工作,尤其对于年轻同志来说,这些都很重要。估计现在的父母,大多已不向孩子说这样的话了,几十年来社会的激烈变化,在几代人的心里,原有的价值体系早已崩溃,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潮占据了人心,狭隘、自私、趋利等价值观已成时尚,以这样的口吻说与年青人,他们往往会以为是天方夜谭。
今年写的文章不多,而且个人意绪化表现的文字多了一些,都不大好。有位歌者朋友,告诫我文字中消极的情绪多了些,这样不是文章的大道。我想这与性情相关,倘若自己,能够学得知堂,或者沈从文的平和一点点,都不会有这样毫无修养的表现。有时,也许是环境使然,太多的让人不愉快,使人心境不好,亦是顾不得那么多了,不能制怒,总之是火候不到,修炼不足。其实,好些小人物,是大可不必理会的,不妨,格局高一些,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宽容姿态漠视他。就个体的成长史来说,都是过眼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