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杨贤博
(2016-06-02 16:21:35)
标签:
杨贤博人物纪事 |
分类: 群贤庄 |
杨贤博是商州牧护关人氏。牧护关这个地方自古就比较出名,据说这个地名是缘于一个近乎两千年左右的传说,说是汉时王莽篡位,追杀刘秀,刘秀出长安城逃至此处,遇一牧童,交换牧衣,假装着放牧,才蒙混过关,从而躲过一劫,于是此地便俗称牧护关了。当然这传说无从考证,但很有戏剧色彩,却没有听贤博说过。
不过,因为贤博的邀请,去年里冒然去了一回牧护关,实证可考,知晓了几个发生在此地的重要历史事件,又让我对于牧护关的体认,从历史的跨度看,与上面传说的年代相比,既向前推了一些,又向后拉了一些,觉得它还真是一个风水宝地。原来这个地方,就是古时秦岭古道之一蓝武道的一个重要关口。蓝武道开辟于商末周初,从长安通往东南去南阳、荆湘以至于江南、岭南,穿越秦岭,此道是极为便捷的。蓝武道现已荒弃不用,车从山顶行,贤博带着我们,只是到一处遗迹察看了一番,深草过膝,岩石灿灿,截齐的几段路基还若隐若现地沉没在荒草山沟中,北望则莽莽苍苍,长安城依稀闪现在云里雾里。还察看了清康熙年间所修的陈王公路遗址,路口附近有韩愈庙。韩愈在五十二岁时因谏迎佛骨一事遭贬,要到岭南潮州去做刺史,出长安走蓝武道,牧护关则为必经关口,唐时牧护关改称蓝田关,大致冬天里雪太大,诗人行至这里走不动了,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左迁至潮州示侄孙湘》,其中就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句子,牧护关因此也是可以不朽了。贤博对于这些历史的故实是熟稔的,可以站在遗迹处不紧不慢地说上半天。
贤博善文,于是还有作家的名号。他触角敏锐,出手轻快,所到之处,随时都会有可以兴赋的文字偶成。前几年博客兴旺的时节,他文字的更新是频数比较高的,这几年有了微信,则更为方便,午夜时分亦能看到他的文字的刷屏。他的文字里,多是牧护关一地的人情风物,可以是一草一木,一村一景,一颦一笑,到他眼里都能化作锦绣文章。举家北迁长安城之后,他的文字中又多了繁华之地的笔触,于热闹处见冷落,于大观处见细微,仍然是游刃有余的姿态。他文字的好在于用情的真诚,在于笔致的细腻。本来是寻常的物事,在他人看来,亦不过是再平常不过,但在他的眼里就会多出一份情致,一份生动,一份哲思,而且感情的真挚让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产生些共鸣的情愫。好多的纸媒都喜欢选用他的文字,时见微信有转发的篇章。贤博曾经出过两个散文集子,《古道诗情》出版较早,我没有见过,后来一大册的《向上流动》,我曾经细细品读一过,觉得很是受益。
他常年来往于商州、长安两地,在商州上班,周末大多回长安居住,因而就有较多的见面的机缘。写文章时,他是安静的,友朋聚会,他又是热闹的。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他交游广泛,长安、商州两地的文朋师友,大多都与他相熟,既有文字上的扺掌相交,亦有情感上道义相长,似乎,自己已成为了人文上的“牧护关”,成了友朋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每每看到他的短信,“忙不忙?想你了。”都会让人怡然一笑。他是热情而周密的,那次去牧护关,为了看蓝武古道遗迹,自己领路在前,担心山路险峻,看后又执意送我们回到长安,而后开车沿国道返回牧护关。一同去的有远山眉茶业老总、汉简研究专家熊双平先生,他是挈妇将雏参观的,亦是感动,后来关于蓝武古道还写了一篇考证文字发表在刊物上,这些都是于人不能忘怀的事情。朋友圈里贤博有一个外号是“员外”,极易让人想起水泊梁山上的一个人物柴大官人,热情好客,仗义疏财,广交天下英雄好汉,倒与他的情状是匹配的。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缘由也许是,他最早称自己的书房为“柴园”,还请名家题字,装框悬挂起来,与柴大官人俨然是一个奇绝的偶遇,外号的得来是否与此相关,亦是无法深究了。不过知道他新近写文章,更是喜欢落款称自己的书房为“博雅园”或“卧云山庄”,不知又有了什么新变化。
一年里贤博在单位待的时间多,大多时候都是吃住一体,居于简陋的工作间里,一心扑在工作上。他是电力部门的领导,却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我去他们单位,没有看到大门前安放的石狮子,或者石老虎,看到的只是他和同事和善的语言交流,以及与牧护关镇上群众的嘘寒问暖。他这样的人叼空还能写一手好文章,也算是奇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