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书话”

(2014-09-16 12:17:06)
标签:

书话

溯源

历史

文化

分类: 陈香榭

    说来有趣,“书话”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这个词条,有一个和它相近但绝对不应相同的词条是“书评”。据说,首先采纳“书话”这一通用概念的,是书话大家阿英,他一九三六年写了一篇《〈红楼梦〉书话》,对《红楼梦》进行考订;次年,写了三则《鲁迅书话》,则被认为是完全意义上的“书话”了。

    关于书话,唐弢的几段文字一直被奉为圭臬,有必要原文引录,其一:是他一九六二年六月所著《书话》出版,序中有云:“中国古代有以评论为主的诗话、词话、曲话,也有以文献为主,专谈藏家与版本的如《书林清话》。《书话》综合了上面这些特点,本来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不过我目前还是着眼在‘书’的本身上,偏重知识,因此材料的记录多于内容的评论,掌故的追忆多于作品的介绍……我曾竭力想把每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散文:有时是随笔,有时是札记,有时又带着一点絮语式的抒情。”

    其二:是一九八二年九月,《书话》增订为《晦庵书话》出版,新作序中则云:“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我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动笔的。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古书后边的题跋。”又说:“我个人认为:文章长短,不拘一格,应视内容而定;但题跋式的散文的特点,却大可提倡,因此,正如我在《书话》旧序里说的,我也曾努力尝试,希望将每一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散文。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这样,我以为书话虽然含有资料的作用,光有资料却不等于书话。”

    这几段文字,大致已说清了“书话”,倘若溯其源流,则古之志目题跋,为其肇始,已为学界所公认,只是现代书话,正如唐弢所强调的,应多一些散文因素,“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因而所谓书话,就是以散文随笔的方式介绍与书相关的版本资料,讲述与书相关的杂闻轶事,品评书籍带给人的意味情趣的文字。

    从严格意义上说,书话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而且黄裳以为,阿英为新的书话的“最早的先行者”,“他在一九三五年写《版本小言》,就将‘新书’的版本价值拿来与旧书相提并论,在当时可能是惊世骇俗,在今天,则正是高明的预见。”(《银鱼集·阿英与书》)。一九三五年三月,阿英的《夜航集》出版,书中文字以读书小品、考订随笔为主,几乎与此同时,周作人的《夜读抄》亦出版面世。此时,郑振铎、周越然、顾颉刚等人都活跃在现代书话的写作上。唐弢的书话亦为绮丽之风景。

    在我的印象中,系统而规模宏大且影响力深远,掀起了读书话、写书话热潮的书话丛书的出版,首先是北京三联书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陆续出版的一套书话丛书,有唐弢《晦庵书话》、郑振铎《西谛书话》、黄裳《榆下说书》、孙犁《书林秋草》、杜渐《书海夜航》、叶灵凤《读书随笔》、冯亦代《书人书事》,以及姜德明《书味集》、董鼎山《天下真小》等,已影响了几代读者。而后,在一九九六年,北京出版社策划出版了由姜德明主编的“现代书话丛书”,有《阿英书话》、《鲁迅书话》、《周作人书话》、《郑振铎书话》、《巴金书话》、《唐弢书话》、《孙犁书话》、《黄裳书话》等,又对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书话作品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整理,使书话这种文学体裁的走向更趋于成熟。

    除此而外,还有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脉望主编的“书趣文丛”系列丛书,作者云集,施蛰存、金克木、谷林、辛丰年、董乐山、金耀基、朱维铮、施康强、扬之水、谢兴尧、常风、金性尧、吴小如、舒芜、朱健、思果、王佐良、邓云乡、黄裳、陈乐民、资中均、罗长培、周越然、周劭、谢国桢、董桥等等,大致有六十余位,蔚然而为大观。这一套丛书,在作者的挖掘上,题材的丰富上,体裁的拓展上,思想的包容上,艺术魅力的展示上,都为书话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然还有一些书话丛书的出版。总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书话之作大行其道,深受读者喜爱,尤其是一些学者,走出书斋,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之余,也以轻松的笔调写出学术小品,与书话相结合,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而一般的爱书人,也在抚摸书卷之余,援笔抒写与书相关的版本资料,讲述与书相关的杂闻轶事,品评书籍带给人的意味情趣,在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午间的抄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