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与微博开通以后,很多琐碎的信息就很神速地传递过来了,有人还根据信息的内容把它们进行分类,比如分为心灵鸡汤类、自恋情结类等等,虽有些调侃的味道,但确乎是有这样的性质。不过有些就真的是很让人能有所启示,不信可以从马治权先生新近的微信中随手抄录两条看看:
其一。六世纪,隋炀帝杨广即位后,立即假拟隋文帝诏书,赐死哥哥杨勇,追封为房陵王。2013年,隋炀帝墓被开发商挖出,该房产商老板名字叫做:杨勇!网友评论:……君子报仇千年不晚!
其二。有人问雅典的执政官梭伦:“为什么恶的人往往富裕,善良的人却往往贫穷?”梭伦回答:“我们不愿拿自己的道德与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
有人把这种网络时代出现的微型博客式的文字,也就一二百字的样子,称作微博体,或者也叫段子体、语录体,概括出它的特点是轻松、方便、自由,觉得它是一种新生的文体,也似乎在一定范围已经得到认可。实际上,要说它是古已有之,当不为过,比如我们读过的《世说新语》,其中一则则的小故事,以它的篇幅和特点来说,何尝不能算作是古人写就的“微博体”。
其实按照这个标准,古代的好多笔记体文字,也应是纳入“微博体”的。而且,有很多的笔记体文字,已经不像《世说新语》那样,比较集中地记录一个历史时段的事略风情,比如苏轼的《东坡志林》、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它们已超越了时代的范畴,内容也变得博杂多了,而且,类似这样的文字,似乎要在笔记体文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很集中地整理某一领域中的人物事略笔记文字,如郑逸梅的《艺林散叶》,就仅仅把目光聚焦在艺林;胡洪侠的《书情书色》,就仅仅把目光放在了书人书事。唐吟方有一本《雀巢语屑》,我觉得和郑逸梅的《艺林散叶》极其相似,似乎也很受读者喜爱,后来还有增订本出版。很多画家的画语录,也有微博体的性质,他们也在很集中地说着艺林绘事方面的内容,好多人也喜欢读。
网络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使微博体成为人人能够使用和传播的流行性语言表述方式,微博体虽为古已有之的文体,但它真正的春天,却似乎只是在网络诞生之后,且已脱离了纸质媒介的困扰,它已经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