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话画

(2013-08-15 14:19:32)
标签:

丰子恺

陈师曾

白话画

画论

文化

分类: 涂鸦阁

    “白话画”这个概念是由丰子恺提出的,现在几乎没有人能记起它,他当时简略的解释是,“用中国画技法描写现代生活的绘画”。这篇文字写于一九三四年三月,四月发表在《人间世》第一期上,题目是《文言画》。与“白话画”对应的当然是“文言画”,文章的题目虽然写作《文言画》,像是主要在说“文言画”,其实目的是在倡导“白话画”。

    这篇文字开首即说,中国画真是有些古怪,现代人所作的,现代家庭里所挂的,中堂、立幅、屏条、尺页,而所画的老是古代的状态,不是纶巾道袍,曳杖看山,便是红袖翠带,鼓瑟弹琴,从来没有见过现代的衣冠器物,现代的生活状态出现在宣纸上。后来又举了很多的具体的例子,古代的状态如隐者、古书、七弦琴,现代的状态如警察、兵舰、升降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随后即说,文学用语言构成,绘画用物象构成,于是套用文言、白话的概念,“称那种用古代物象构成的中国画为‘文言画’”,自然“白话画”的概念与之对应也就明确了,亦即前文他的简略的解释,“用中国画技法描写现代生活的绘画”。

    丰子恺的倡导自有着他的理由,现代人要求艺术与生活的接近,中国画在现代何必一味躲在深山中赞美自然,也不妨到红尘间来高歌人生的悲欢,使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愈加密切,岂不更好?说到东洋的浮世绘,其人物取材于一切阶级,所描写的正是浮世的现状,绘画题材应当开放,而中国画仅限于自然描写,是可惜的事;至于技法方面,线条、色彩、印象、布局,也都是具备的,中国文学由文言解放为白话,是相当成功了,因而希望中国画界也能有一个“文言画”向“白话画”解放的运动。

    实际上,在写这篇文字以前,丰子恺也是身体力行,在躬身实践着。他画的第一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发表在北京朱自清等人所办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后,引起较大关注,郑振铎四处打听作者,后来则在他主编的《文学周刊》上陆续发表丰子恺的画作,这时给了它一个精彩的名字,“漫画”,一九二五年时,《文学周刊》选编了一册作者的画集,以《子恺漫画》为名出版,之后十余年间,丰子恺的画集多有出版。我们后来看到的《护生画集》等,亦是有着作者对人生与社会的现时的关注,很有着白话画的特点。

    这样一种白话画,最早以子恺漫画的名义出现,于是有人认定丰子恺为中国现代漫画的创始人,客观上引起了一些争论,这时就引出另外一位画家,陈师曾,丰子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篇文章《我的漫画》中说,“人都说我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这话半是半非。我小时候看到《太平洋画报》上发表陈师曾的小幅简笔画《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寥寥数笔,馀趣无穷,给我很深的印象。我认为这真是中国漫画的始源。不过,那时候不用漫画的名称,所以世人不知师曾漫画,而只知子恺漫画。‘漫画’二字的确是在我的书上开始用起的。但也不是自称,却是别人待定的。”

    当然“漫画”的概念,现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我们在本文中所关注的,只是前文提出的中国画的革新问题,亦即丰子恺提出的白话画的创作问题,那陈师曾自然就成为我们的关注。陈师曾山水、花卉、人物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他的墨迹,除有传统古意之外,创新的精神也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北京风俗图》二册,有采风写生的性质,但画家对社会、对人的生活与命运的关注,以及观察与表现的功力,都是很惊人的,反映时代、创造性变革的探索特征非常鲜明,这种新的表现形式,除了丰子恺之外,张乐平、叶浅予、蒋兆和等受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应该说,他是尝试着画白话画,并取得了极大成功的卓越的画家。因而有人说,他的创新精神对中国画的贡献是不能等闲视之的,因为那时,北京画坛固守传统的风气极为浓重,张大千尚未到北京,徐悲鸿还未学成回国,溥心畬正在戒坛寺刻苦学画,未出茅庐,他的突围,是怎样的困难重重了。只可惜他英年早逝,才活了四十八岁,齐白石哭悼有云,“哭君归去太匆忙,朋友寥寥心益伤。”“君我有才招世忌,谁知天亦厄君年。”陈传席也说,他如果长寿的话,中国绘画史不知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但我们因为他,却委实是看到了中国画的新的局面与气象,传统的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似乎亦有了很大的拓展。

    丰子恺白话画命题的提出,究其本质来说,是中国画的革新与改良问题,从此一命题的提出到现在已过去快一个世纪了,虽有很大的进步,其实距离丰子恺最初的设想,可能还有很大的差距,题材与技法问题,实际上在最初已不成其为问题了,丰子恺在文章中已做过详细的解读,事实上一个潜在的问题是,画家与看画的人在传统审美习惯上的接受与改变,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许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更替,才能慢慢得以解决,传统的山水画中,忽然出现了几根电线杆,几辆小轿车,而不是隐士茅舍,你能充分接受么?

    看来,丰子恺所谓的白话画,要走的路,实在还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快意的一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