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解放区火花作些特别的梳理。
一般认为,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生产的“丰足”牌火花,是我国解放区的第一枚火花。关于这枚火花的来龙去脉,尹西林的文字中有详细的介绍,这篇文字的题目是《伯父与“丰足”牌火柴》,发表在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一日《工人日报》。尹西林的伯父尹希圣,抗战前夕任山西西北木材厂副厂长兼太原火柴厂厂长,抗战爆发,太原失守,就带领工人四处避难,一九四〇年在吕梁山区与八路军一二〇师所部巧遇,在贺龙等人劝说下,便携带火柴制造机器率部投奔延安,经过三年的准备,一九四三年三月四日在延安郑庄生产出了第一批火柴,因为当时延安军民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于是就以“丰足”作为火柴的品牌名称了。
这枚火柴商标的设计,曾引起过当时领导集体的关注,先后多次组织鲁艺的美术家和著名画家进行讨论,最后由周恩来拍板,火柴商标的正面用两枝麦穗围着“丰足”两个字,象征着丰衣足食,背面图案以叶代浪表示生产高潮,还依照周恩来提议加上“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八个字,并在侧面印上陕甘宁边区火柴厂的厂名。就在商标开印前,任弼时又临时动议,认为商品应有明显的广告意识,周恩来采纳了他的意见。事后,周与朱德、董必武、谢觉哉几位老同志们协商,决定在火柴正面的四个角印上醒目直白的“顶上火柴”四个大字。一九四五年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为了给大会献礼,这个品牌进行了精细加工和包装,在火柴盒印上毛泽东头像,做成系列产品,作为“七大”的专用礼品,据说许多代表们手捧“丰足”牌火柴仔细端祥、喜上眉梢。后来毛泽东在接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把两打“丰足”牌火柴赠送给他,还高兴地对斯诺说,“这也算是我们延安的窑洞之最吧!”
在山东解放区,一九四四年创建了胶东龙华火柴公司,生产“灯塔”牌火柴。当时火柴厂规模很小,只有几个人,制作工艺亦较为原始,还持续地遭受着战争的干扰。两年后,该公司迁至掖县沙河镇,与私营济东火柴厂合并,规模扩大,员工达二百余人,日产“灯塔”牌硫化磷火柴二百四十件。一九四八年大军南下后,工厂发生火灾,人员调往济南东源火柴厂。“灯塔”牌火花系条标,土纸木雕版单色印刷,正标为浩瀚的大海,一座灯塔巍然屹立,光芒四射,给黑暗中的行船带来光明,背标“灯塔牌”三字周围环绕着十四颗五角星,熠熠生辉。
在其它各解放区,以现在的火花收藏情况来看,也出现过不同的火柴种类,如山西解放区太岳区裕晋火柴厂出品的“燎原牌”火柴,华北解放区出品的“潜水艇”牌火柴,等等,都有着浓浓的历史痕迹,说明火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在是密不可分的,火的发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极其伟大的创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