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杰《海上学人漫记》中有篇文章专门说到周作人晚年的心态,有两点我印象深刻,一是说他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写一些有关鲁迅的文章赚稿费以养家糊口,诚如许广平说他的那样,由“骂鲁迅转为吃鲁迅”,他对鲁迅仍然没有感恩的心态;二是说他对自己当年投靠日本人的行为丝毫没有忏悔的意识,相反却找着种种的借口为自己解脱。我觉得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知堂之所以是知堂,这是他很显著的特点。
近来读书很少,头脑麻木迟钝,对于知堂的理解也不能往深里去,但即使往深里去,我想自己也不会原谅知堂老年的这两种心态,终究,这距离人的本分相去太远。最近因为不读书,就读了许多的人,忽然才知道这书外也还有种种的人存在,知堂也只能属于这种种的人之中的一种了,偶然必然中,被人写进了书,是他的幸,也是他的不幸。
清晨从家里出门,在书柜里来回地翻,觉得要带的书本太多,后来总算抽了两本,一本是左民安所著《细说汉字》,一本是钟叔河所著《青灯集》。往往觉得要读的书太多,书案会放上厚厚的一叠,尘土落得满满,待要清扫的时候,才觉得原来并没有读几本。读一本书也不能坚持读完,泛泛地翻,重新再看到它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它是自己读过的书还是没有读过的书。想着前几年看的一本书,说有一书生读书,看完一张撕去一张,这样也倒落得清静。过去也就不想了。读人也倘能如此,那当是一种多么潇洒的处世态度呵,只是一般人恐难有这样的修行。
左民安的《细说汉字》,副标题是“一千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陆宗达和李学勤都做了序,推荐这本书。零六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先生李立有关汉字符号化研究的书稿要出版了,希望我能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不应该说外行话,就买了相关的书籍来看,这本《细说汉字》就是其中的一本,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把字当人一样地看了。看的越来越多,反倒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文章到最后终于没有写出来,辜负了先生的一片心意,到现在都是十分后悔的。好在先生的书稿没有多长时间就出版了,我翻着看,也是很高兴的。清晨里拿了这书,倒想起好长时间已不见面的李立先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