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中式管理之儒释道合流(八)总结:承前启后与继往开来
(2024-02-24 07:23:18)
标签:
文化 |
分类: 管理研究 |
文/中道咨询(微信公众号“合创中道咨询”)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其鲜明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天人合一,至善至美;兼容并包,智慧圆融;普惠众生,生生不息。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四大轴心文明之一, 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从未断裂、延续至今仍影响深远的文明。从三皇五帝的历史传说,到夏商周的辉煌篇章;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汉朝的儒学至尊;从魏晋的玄学勃兴到隋唐的佛学鼎盛;从宋元的道学兴起到清朝的汉学诞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不断推陈出新、吐故纳新的发展历程。
在此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她不仅继承了远古文化的优良传统,比如儒家文化对周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整合了各派文化的精华,比如汉代的儒学整合了儒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而且各派文化自身进行了长期的对话和融合,比如魏晋玄学就是儒家思想(名家)和道家思想融合的产物;不仅吸纳了土生土长的国内文化,也对产生于国外的文化敞开大门,比如对佛学的接纳和改造,并最终实现了儒释道三者的统一,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底色和基座。
二、天人合一,至善至美
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主题,中道是儒释道的核心主题,虽然含义有所不同,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平衡。这种和谐不仅存在于每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而且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即天人合一,最终实现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就人性而言,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同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中化传统文化最终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世而非追求纯粹的知识,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伦理学色彩,儒家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伦理文化,关注家庭、宗族,并以此为基础建构社会伦理秩序;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且将人放到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加以考察,由此也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此外,中华文化也关注美学,比如我国的国画和书法就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三、兼容并包,智慧圆融
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排斥对立面,而是寻求一种综合之道,去化解矛盾、实现融合,其中儒释道的融合就是典型。中国人常说三教一家,意思是儒学、道学和佛学能和睦共处和兼容并存,三者之间虽然经历过激烈的论争,但多数情况下都未强制或胁迫对方进行改变,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甚至可以选择多种信仰,这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人具有宽容的处世态度,这种中国式的忍耐和宽容与入世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特点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里,都将人放置到中心位置。比如儒家和道家,二者虽然方式不同,都坚持以人为本,主要兴趣都在于人的现世生活与正确的处世态度,其区别仅在于,老子认为只有通过顺应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圆满的人生,而孔子认为圆满的人生是通过人的自我完善才能达到。在他们看来,知足、节制、内心平静和灵魂安宁是人生幸福的必要前提。
四、普惠众生,生生不息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普适性。知识阶层提炼并创造了各种思想,贡献了智慧并收获了智慧,比如春秋战国诸子的学说;各朝各代统治者也从这些文化中吸取有利的思想养分和管理工具并将人文思想转化为政治思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启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并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主流思想;而普通百姓则将这些文化和思想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文化与文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需要不断更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绵延至今而生生不息,就在于她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而其一旦趋向保守和落后,就会面临困境或出现剧烈的变革。明清时期,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形势,而当时的传统文化并未及时进行变革,提出顺应时势的解决方案,从而陷入剧烈的讨论和变革中。清末西方思想的传入加剧了这一进程,传统文化的合理性甚至也受到质疑,比如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时至今日,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实关系都是重要的宏观议题。
详细内容请关注并查看微信公众号“合创中道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