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道咨询
中道咨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385
  • 关注人气: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道|中式管理之儒释道合流(七)明清:阳明心学与清代汉学

(2024-02-17 07:15:40)
标签:

文化

分类: 管理研究

/中道咨询(微信公众号“合创中道咨询”)

 

理学的一支延续到明朝,即王阳明的阳明心学。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但也有人提出疑问:未经修养过的心是否能够格物?如要修养其心其方法是否以格物为最适宜?所以后来南宋陆九渊提出,以即物穷理为支离,教人先发其本心之明,与程朱理学形成双峰对峙的局面。明朝王守仁延续陆九渊的思想并发扬光大,以心之灵明为知。即人之所以知善知恶、知是知非,此知非由学所得,而谓之良知,知行即是一事。程朱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把道德和知识分为两段;陆九渊要先发人本心之明,只不过将用功的先后次序颠倒了,但没有将二者合二为一;王守仁之学更为清晰。所以理学从朱熹、陆九渊到王守仁,是一种辩证法的进步。

从晚明到清朝时期,可称为“汉学”时期。梁启超说:“清代的学术,只是方法运动,不是主义运动。”清代所谓纯汉学,实际上是从乾隆嘉庆之世而后形成,此前还是兼采汉宋、择善而从,其途径和理学并无区别。清学的功绩,主要在其研究之功力渐深,而且日益趋于客观。其中,他们致力于校勘和辑佚,对于解释古书的工具及训诂尤为尽心。于是折中汉宋变为分别汉宋,特征从求是变为求真。

王守仁与阳明心学

一、王阳明简介

王守仁(14721031日-15291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二、 阳明心学

王守仁之学以为宗,他以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注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多,世称姚江学派

关于心即理。“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未知》)

关于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传习录》)

关于致良知。“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王阳明全集》)“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传习录》)

清代汉学

一、汉学发端

清代学术以对中国古代学术的整理和总结为主要特征,因而汉学植根于传统学术,尤其同宋明理学的盛衰存在必然的内在发展逻辑。明朝后期,理学已成强弩之末,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潮流方兴未艾。归有光首倡于前,试图以讲经讲道而代之。钱谦益继起,以汉人为宗主的经学主张不胫而走。入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费密诸南北学者唱为同调,并使之同为学以经世的时代呼声相结合,形成通经致用的新学风。顾炎武把归有光、钱谦益等人的经学主张加以归纳,提出理学经学也的命题(见经学即理学),扬起了经学之幡。关中学者李颙并时而鸣,主张融理学于传统儒学之中,重申:道学即儒学也,非于儒学之外,别有所谓道学也。(《二曲集》卷十四《周至答问》)在向传统经学回归的潮流中,通经致用的学风被清廷的文化高压政策阉割,日渐失去积极的经世内容,向博稽经史一路走去。顾炎武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的治经主张,登高一呼,回声四起。康熙中叶以后,毛奇龄、阎若璩、胡渭等清理宋儒经说,为汉儒训诂的复兴开启了先路。

二、形成至鼎盛

乾隆一朝,是汉学由形成至鼎盛的时期。惠栋、戴震先后相继,成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苏州惠氏,三世传经。承清初黄宗羲、黄宗炎兄弟及毛奇龄、胡渭等人对宋儒《易》学的批判,乾隆初,惠栋继之以起,潜心治《易》,专注于汉儒《易》说的勾沉辑佚,相继撰《易汉学》、《周易本义辨证》、《周易述》等,由《易》而《诗》、而《书》、而《春秋》,稽考所至,遍及九经。他倡言:汉经师之说,立于学官,与经并行。五经出于屋壁,多古字古言,非经师不能辨。认为:经之义存乎训诂,识字审音,乃知其意。因而主张:古训不可改也,经师不可废也。(《松崖文钞》卷一《九经古义述首》)惠氏梳理汉代经学源流虽未尽实录,混淆了经学中的今、古文分野,但他的唯汉是尊,唯古是信,则在当时的学术舞台上扬起了汉学之幡,成为乾嘉汉学的开派宗师。诚如稍后著名学者钱大昕评惠栋学风所云:汉学之绝者千有五百余年,至是而粲然复章矣。(《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九《惠先生栋传》)

惠栋故世,戴震崛起。戴氏为皖南人,早年师从一方名儒江永,颇知天文历算、典章制度。后结识惠栋,继承惠氏以训诂治经的传统,进而提出故训明则古经明的著名主张(见由训诂而明义理)。他说: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贤人圣人之理义非它,存乎典章制度者是也。(《戴震集》卷十一《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在乾隆中叶的学术界,戴震之所以能与经学大师惠栋齐名,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他能融惠学为己有,而且还因为他进一步把惠学与典章制度的考究及义理之学的讲求相结合,对惠栋学术进行创造性的解释,从而发展了惠学。正如他所重申: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戴震集》卷十一《古经解勾沉序》)自清初诸儒发端,至惠栋而门墙确立,戴震一脉相承,再加发展,训诂治经遂成汉学中人。

三、总结及演变

嘉庆、道光之际,国家多故,世变日亟,清王朝已经衰象毕露。时势在变,学风亦随之而变,今文经学若异军突起,汉学考据渐失昔日盛势而趋向偏枯。当此学风转换之际,汉学中人对一味复古有所反省。扬州学者焦循力辨考据名学之非,指出:近之学者,无端而立一考据之名,群起而趋之。所据者汉儒,而汉儒中所据者,又唯郑康成、许叔重。执一害道,莫此为甚。他对唯汉是求而不求是的积习进行批评,进而提出证之以实而运之于虚的治经之道,主张:古学未兴,道在存其学;古学大兴,道在求其通。(《雕菰楼集》卷十三《与刘端临教谕书》)王引之与焦循唱为同调,对株守汉学而不求是的倾向痛加抨击。焦、王皆汉学营垒中人,却一致道出自家学派的病痛所在,它表明汉学鼎盛的局面已经过去,总结既往得失,谋求学术发展新路的时代已经到来。

同样是总结汉学,江藩、阮元与焦循、王引之异趣。他们不是采取批评的方式,而是将汉学承传及其成果编纂成书,通过正面表彰来加以总结。为此,江藩先后撰《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二书。书中鄙夷宋学,推尊汉学,认为清代经学实是汉代儒学的复兴,因而称之为汉学。阮元则利用作为封疆大吏的特殊身份,主持编纂了卷帙浩繁的《学海堂经解》。江藩的以汉宋两家将一代儒学判然中分,心存轩轾,扬汉抑宋,以及阮元表彰汉学的努力,终究未能挽回汉学的颓势。鸦片战争前后,时势的急剧动荡,加速了学术的变迁。龚自珍、魏源挺身其间,治今文经学而与经世思潮合流,从而为晚清学术开了先声。晚清七十年,汉学虽不绝如缕,迄于清亡,还陆续出现孙诒让、俞樾、章炳麟等大师,但是中国近代学术会通中西,多姿多彩,汉学已经远非主流。在近现代的中国学术史上,考据训诂不再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只是以一种为学方法论而留下它的久远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