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中式管理之儒释道合流(五)隋唐:佛学鼎盛与流派纷呈
(2024-02-03 07:12:54)
标签:
文化 |
分类: 管理咨询 |
文/中道咨询(微信公众号“合创中道咨询”)
隋唐时期,佛家思想在我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中国古代佛教的派别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家: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
唯识宗称为相宗,主张就我们所认识的相阐发万法唯识;华严宗述菩萨行相,主张具体按菩萨的样子照着做;天台宗也称为性宗,是就识本身加以阐发。以上三宗都有很深教理,被称为教下三家。
禅宗则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专靠修证,被称为教外别传。因佛教教理繁琐,途径不同但性质相同,因此中唐之后其他宗派逐渐衰落,而禅宗则延续发展起来。禅宗虽然教义不是很精深,但禅定、坐禅也需要生活悠闲的人方能拥有,难以普惠为普通百姓所共享。因此,适应大众的净土宗因运而生。所谓净土宗,认为我们所住的世界即婆娑世界的西方另有一个净土世界。诸佛中有一个阿弥陀佛与婆娑世界很有缘,他曾发誓皈依他的人临终时将被接到净土世界。最终,在诸佛诸宗皆衰之后,具有信众基础的禅宗与净土宗得以流传,禅宗留存于上流社会中,而净土宗流行于下层社会。
吉藏与二谛义
吉藏卒于唐高祖武德六年,享年七十五岁。曾住会稽嘉祥寺,世称嘉祥大师。制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对三论宗贡献较大。但其学说比较琐碎,思想性不强。《续唐高僧传》:“释吉藏,俗姓安,本安息人也。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因遂家于交广之间,后迁金陵而生藏焉。……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随闻领解,悟若天真。年至七岁,投朗出家。采涉玄猷,日新幽致。凡所咨禀,妙达指归。”(卷十一,《大藏经》卷五十页五一四)
按照吉藏的理论,二谛有三种、三重或三节。“山门相承,兴皇祖述,说三种二谛。第一明说有为世谛,无为真谛。第二明说有说无,二并世谛。说非有,非无,不二,为真谛。……第三节二谛义。此二谛者,有无二,非有无不二;说二说不二为世谛,说非二非不二为真谛。以二谛有此三种,是故说法必依二谛。凡所发言,不出此三种也。”(《二谛章》卷上,《大藏经》卷四五页九十)
玄奘与唯识宗
玄奘俗姓陈,生于隋末,十三岁出家,于唐太宗贞观三年至十九年于印度求法。自印度返唐后,全部精力用于翻译佛经,系统介绍印度佛法到中国。正因如此,其宗派是比较原生的印度佛学思想,较少本土化理论。
一、关于唯识教双离空有
根据该派的学说,众生都有我法二执。我执即执“我”,为实有;法执即执“法”——诸事物,为实有。如果知道“我”“法”为“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舍”,非实有性。而“我”“法”所依照的识是实有的,所以也并非一切都空。“由此内识体性非无;心外我法体性非有。便遮外计离心之境实有增执;及遮邪见恶取空者,拨识亦无,损减空执。即离空有,说唯识教。有心外法,轮回生死。觉知一心,生死永弃。”(《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大藏经》卷四三页二四三)
二、关于识的四分
唯识宗认为,漏为烦恼的异名,带有烦恼的识为漏识。《成唯识论》:“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应知亦尔。似所缘相,说名相分。似能缘相,说名见分。……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此若无者,应不自忆心心所法。……若细分别,……复有第四证自证分。此若无者,谁证第三?”(卷二,《大藏经》卷三一页一十)
三、关于第一能变即阿赖耶识
唯识宗认为,第八阿赖耶识,译言藏识,因其“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又名种子识,因此中藏有诸法,即世间及出世间一切事物的种子。《成唯识论》:“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部失故,名一切种。”(卷二,《大藏经》卷三一页七至八)
四、关于第二能变末那识及第三能变前六识
唯识宗认为,第二能变末那识,即第七识之末那识,“恒审思量,所执我相”。《成唯识论》:“次初异热能变识后,应辩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卷四,《大藏经》卷三一页二二)
五、关于一切唯识
唯识宗认为,为破二执,当知道“我”“法”都“非实有”。《成唯识论》:“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是故一切皆唯有识。虚妄分别,有极成故。唯既不遮不离识法,故真空等亦是有性。由是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卷七,《大藏经》卷三一页三八至三九)
六、关于三性、三无性、真如
唯识宗认为,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成唯识论》:“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等,非有似有,诳或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华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是故此三不离心等。”(卷八,《大藏经》卷三一页四六)
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成唯识论》:“依此初遍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卷九,《大藏经》卷三一页四八)此诸法实性,即名真如。《成唯识论》:“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卷九,《大藏经》卷三一页四八)
七、关于转识成智
唯识宗认为,我法二执在咱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需用修行方法“悟入唯识”。这种方法有五个阶段。《成唯识论》:“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抉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卷九,《大藏经》卷三一页四八)
法藏与华严宗
法藏,于贞观十七年生于长安,姓康字贤首,本为康居人,其祖父归化中国。他曾参加玄奘的译经团队,后因与玄奘“见识不同而出译场”,后发挥杜顺和尚及智俨之说而立华严宗。《宋高僧传》:“藏为则天讲《新华严经》,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帝于此茫然未决。藏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因撰义门,径捷易解,号《金师子章》,列十门总别之相,帝遂开悟其旨。”(《宋高僧传》卷第五,《大藏经》卷五十页七三二)
《金师子章》列有十门。“初明缘起,二辨色空,三约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是,十入涅槃”。(《金师子章》,《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三)
一、关于“明缘起”
《金师子章》:“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师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宋高僧传》卷第五,《大藏经》卷五十页七三二)
二、关于“辨色空”
法藏认为,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是幻像,故名“色空”。《金师子章》:“谓师子虚,唯是真金。师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三至六六四)
三、关于“约三性”
法藏认为,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须因缘和合,方能生起。《金师子章》:“师子情有,名为遍计。师子似有,名曰依他。金性不变,故号圆成。”(《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四)
四、关于“显无相”
法藏认为,现象世界中的各种事物,本是真心所现幻有。《金师子章》:“谓以金收师子尽,金外更无师子相可得,故名无相。”(《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四)
五、关于“说无生”
法藏认为,现象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都因因缘和合而生,缘生无定成为无生。《金师子章》:“谓正见师子生时,但是金生,金外更无一物。师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曰无生。”(《大藏经》卷四五页六二七)
六、关于“论五教”
华严宗判教,将各个派别进行排比。《华严还原观》:“由尘相体无遍计,即是小乘法也;由尘性无生无灭,依他似有,即是大乘法也。”(示三遍门,《大藏经》卷四五页六三八)
七、关于“勒十玄”
华严宗认为,现象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是真心全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不碍事,纯恒杂也;事恒全理,杂恒纯也。由理事自在,纯杂无碍也。”(《华严义海白门》,《大藏经》卷四五页六百三十)
八、关于“括六相”
法藏认为,就现象世界中一事物而言,事物的全体是总相,其中各部分是别相。《金师子章》:“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诸根和会有师子,是成相;诸根各住其位,是坏相。”(《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六)
九、关于“成菩提”
法藏认为,若知现象世界中各种事物,原来所执为实的本为空,所谓“更不待坏,本来寂灭”;则如大梦已醒,知晓原来梦中所有幻像都不是真实的。《金师子章》:“菩提,此云道也,觉也。谓见师子之时,即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坏,本来寂灭。离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故名为道。即了无始已来,所有颠倒,元无有实,名之为觉,究竟具一切种智,名成菩提。”(《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六)
十、关于“入涅槃”
法藏认为,修行到最高境界时,不知道现象世界,也不知道本体世界。《金师子章》:“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烦恼不生。好丑现前,心安如海。妄想都尽,无诸逼迫。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槃。(《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六)
澄观认为,《华严》有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华严法界·玄镜》卷上,《大藏经》卷四十五页六七二)
智凯与天台宗
陈隋期间,佛学高僧智凯在天台山创立天台宗,该派以《法华经》为本经,因此也被称为法华宗。慧文、慧思和智颇为前三任世祖。
一、关于真如、如来藏
天台宗认为,宇宙全体为一心,此心名为真如,又称为如来藏。《大乘止观法门》:“凡圣诸法,自有差别异相;而此真心,无异无相,故名之为如。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实如是,唯是一心;故名此一心,以为真如。”(卷一,《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二)
《大乘止观法门》:“如来藏体,具足一切众生之性。各各差别不同,即是无差别之差别也。然此一一众生性中,从本以来,复具无量无边之性。”(卷二,《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七))
二、关于三性
天台宗认为,真心中含有染性,若想知晓其缘由,需要先明确三性:真实性、依他性、分别性。《大乘止观法门》:“三性者,谓出障真如及佛静德,悉名真实性。在障之真与染和合名阿梨耶识,此即是依他性。六识七识妄想分别,悉名分别性。”(卷三,《大藏经》卷四六页六五五)
三、关于共相识与不共相识
天台宗认为,一切法都是一心所现,为何众生在现象世界中所见及所受用有所不同呢?因为有共相识与不共相识。《大乘止观法门》:“就中即合有二事别,一者共相识,二者不共相识。何故有耶?以真如体中,具此共相识性不共相识性故。一切凡圣,造同业熏此共相性故,即成共相识也。若一一凡圣,各各造别业,熏此不共相性故,即成不共相识也。”(卷二,《大藏经》卷四六页六五二)
四、关于万法互摄
天台宗认为,现象世界中各个事物即所谓事,虽各各不同,但可圆融互摄。《大乘止观法门》:“又复如举一毛孔事,即摄一切世出世事。如举一毛孔事,即摄一切事。举其余世间出世间中一切所有,随一一事,亦复如是,即摄一切世出世事。何以故?谓以一切世间出世间事,即以彼世间出世间为体故。是故世间出世间性,体融相摄故,世间出世间事,亦即圆融相摄无碍也。”(卷二,《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八)
五、关于止观
在天台宗看来,人们对宇宙人生比较迷妄,生死流转都受到诸多烦恼。而要破除迷妄、脱离流转,则需要修行,修行的方法为止观二门。《大乘止观法门》:“所言止者,谓知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作是观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为止。所言观者,虽知本不生,今不灭,而以心性缘起,不无虚妄世用,犹如幻梦,非有而有,故名为观。”(卷一,《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二)
六、关于诸佛染性
天台宗认为,诸佛修成后,仍有染性的性也不可变。修行的结果,仅能使染性不现为事而不能根本去除。《大乘止观法门》:“问曰:‘如来之藏,体具染净二性者,为是习以成性,为是不改之性也?’答曰:‘此是体用不改之性,非习成之性也。故云:佛性大王,非造作法,焉可习成也。佛性即是净性,既不可造作,故染性与彼同体,是法界法尔,亦不可习成。’”(卷一,《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六)
七、关于觉与不觉
天台宗认为,既然染净二性均为如来藏中所本有的,二者为何有不同价值?抑或说,众生为何修行成佛?《大乘止观法门》:“染业虽因心性而起,而常违心。净业亦依心性而起,而常顺心也。……无明染法,实从心体染性而起。但以体暗故,不知自己及诸境界,从心而起。亦不知净心具足染净二性而无异相,一味平等。以不知如此道理,故明之为违。智慧净法,实从心体而起。以明利故,能知己及诸法,皆从心作。复知心体具足染净二性而无异性,一味平等。以如此称理而知,故名之为顺。”(卷一,《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六至六四七)
八、湛然的“无情有性”说
湛然为天台宗第九祖,世称荆溪大师。作《金刚錍》,创立“无情有性”说。无情,如同草木瓦石;无情有性指无情之物也有佛性。“故知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自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若许随缘不变,复云无情有无,岂非自语相违耶?”(《金刚錍》,《大藏经》卷七八二)
《大乘止观法门》中所表现的天台宗教义,受唯识宗及华严宗的影响。其中的如来藏中,具一切染净诸法之性即唯识宗所说的阿赖耶识中具有一切种子的意思。只是唯识宗认为识亦依他起故其中的种子也可谓依他起,而《大乘止观法门》则认为一切染净诸法之性均不可改,即世间诸恶其性也不可改。《大乘止观法门》又以常恒不变之心为一切现象的本体,与华严宗同。唯识宗不谈常恒不变之真心。华严宗以为一一事物都是真心全体所现,《大乘止观法门》也如此说,每一事物较华严宗所说更为实在。关于最高境界中活动的问题,《大乘止观法门》认为诸佛与众生同具染性染事,所差只在觉与不觉,较“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等说法更为具体。
慧能、神会、宗密与禅宗
禅宗据传直受释迦牟尼心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于梁武帝时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菩提达摩是禅宗的开创者即初祖,其继任者分别为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祖弘忍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以神秀为六祖,南宗以慧能为六祖。南宗尤其主张“顿门”。慧能姓卢,南海新兴人。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卒于先天二年。受学于弘忍,后返回韶州讲学。其弟子神会姓高,襄阳人,在岭南受学于慧能,后北上攻击北宗而声名大躁,由此南宗成为禅宗正统。
一、关于无念
慧能、神会所提倡的修行方法以“无念”为主。《坛经》:“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大藏经》卷四八页三五一)
还有一种解释:“无”是“无诸尘劳之心”,“念”是“念真如本性”。《坛经》:“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舌身,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大藏经》卷四八页三五三)
二、关于禅宗派别
禅宗注重修行方法,根据方法的不同分为多个派别。修行方法是使个人与宇宙合一的方法。禅宗认为,心中有宇宙然后有修行方法,而这个宇宙需要修行者证悟后自然知晓。当时宗密对各派的思想进行了研究总结。禅宗教人,不重文字,各派的主要宗旨由宗密考察而得。“宗密性好勘会,一一曾参,各搜得旨趣如是。若将此语,问彼学人,即皆不招承。问有答空,征空认有。或言俱非,或言皆不可得,修不修等,皆类此也。彼意常恐堕于文字,常怕滞于所得,故随言拂也。”(《禅门师资承袭图》,《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十五套第五册页四三六)
宗密将禅宗分为三宗: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继宗,三直显心性宗。教也分为三种: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
密意依性说相教,包括《原人论》中所说的人天教、小乘教及大乘法相教。“佛见三界六道,悉是真性之相。但是众生迷性而起,无别自体。故云依性。然根钝者卒难开悟,故且随他所见境相,说法渐度。故云说相。说未彰显,故云密意也。”(《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二,《大藏经》卷四八页四0三)
密意破相显性教,即是《原人论》中所说的大乘破相教。“据真实了义,即妄执本空,更无可破。无漏诸法,本是真性;随缘妙用,永不断绝,又不应破。但为一类众生,执虚妄相,障真实性,难得玄悟。故佛且不拣善恶垢净相,一切呵破。以真性及妙用不无,而且云无,故云密意。又意显性,语乃破相。意不形于言中,故云密也。”(《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二,《大藏经》卷四八页四0四)
显示真心即性教,即《原人论》中所说之一乘显性教。“直止自心即是真性。不约事相而示,不约心相而示,故云即性。不是方便隐秘之意,故云显示也。”(《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二,《大藏经》卷四八页四0四)
三、关于儒佛道来源
宗密作《原人论》,并将儒家道家及佛教各派别所说对于人生来源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其中,关于儒道理论,他认为是一种迷执,并将此章命名为《斥迷执》:“儒道二教,说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大道,生成养育。谓道法自然,生于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命。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原人论·斥迷执》第一,《大藏经》卷四五页七百零八)
宗密也考查了佛教各派对于人生来源的理论,认为“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前四宗宗密以为“偏浅”,均列入“斥偏浅章”,末一宗“佛了义实教”列入“直指真源章”。
宗密的理论,不仅对之前的佛教进行了总结,也对佛教、儒家和道家理论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为后世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做了铺垫,对后世道学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宋明道学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