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l思想智库之古希腊罗马思想(三)德谟克利特:万物存在,必有理由
(2023-01-21 08:22:00)
标签:
文化 |
分类: 管理研究 |
文/中道咨询(微信公众号“合创中道咨询”)
生平简介
德谟克利特于公元前460年出生于阿布德拉,死于公元前370年,相传他活了109岁。早期,德谟克利特把他继承来的一笔可观的遗产几乎全部用于旅行学习,据说他曾到过埃及、波斯和印度。重返故乡后,他深居简出,远离公开辩论,也没有创建自己的学派,而是专注于深思和研究,继承了留基伯的学说并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理论。
德谟克利特的研究涉猎范围极广,涵盖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航海学、地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音乐及哲学等诸多领域。他说:“在我的同时代人中,我是游历最广的人,我研究的范围也最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见过许多学识渊博的人。”
充实与虚空
埃利亚哲学家,尤其是巴门尼德认为,如果不设想存在非存在和空洞的空间,那么多样性、运动、变化、生成和毁灭就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种假设在他们看来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就继而否认运动和变化的存在,并认为现实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德谟克利特一方面坚信,纯粹从无中生成是不可想象的——这与留基伯的那句话,即认为万物的发生是必然的,也是相矛盾的;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像埃利亚学派那样彻底否认运动和变化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他承认非存在和空洞的空间是存在的。在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看来,世界是由充实于空间的实在(即存在者)和非存在的虚空(即空间)组成的。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只有物质的原子存在。这种唯物主义可被称为古典唯物主义。没有古典唯物主义,后来的唯物主义体系不可想象,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当代科学领域并达到高潮。不过,如今的原子概念已经发生变化,原子仍然可分。我们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解为一种物质的最小组成成分或基本粒子,或许更恰当。
原子与运动,第一性与第二性
毕达哥拉斯及其同道认为,世界是由“数”的形式构成的。数字赋予了象征意义,甚至是神秘的属性,前十个数尤其重要。比如,数字1代表了“单位元素”,是世上万物的本源。在毕达哥拉斯看来,世界可由数的形式被感知。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数学与音乐的关系,比如音乐的和谐与每对数字之间的数学比例有关。
而德谟克利特则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两大本源构成的。他认为,原子是小而不可见的粒子,不能再被分割。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第一次把原子的概念带进科学的论辩之中。在他们看来,原子是永恒不灭和永远不变的,它们都是由同样的材料构成,但大小不同,因而重量也不等。相互分离的原子聚合到一起便形成了世间万物,聚合到一起的原子分离之后就形成万物的消散。原子本身不是被创造的,并且也是不可毁灭的,它们的数量是无限的。
而且,依据重力原则,原子在无限的空间中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原子相互碰撞并弹回,于是形成漩涡运动。在这种运动中,原子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并形成可见的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自古以来就永恒地诞生和毁灭。宇宙运动没有秩序,不受宇宙精神操控,也不是如恩培多克勒所认为的那样被爱与恨的力量支配,而是遵循存在本身固有的内在规律。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其性质以原子的不同形状、大小和次序为依据。但是,只有重量、密度和强度这些性质才是物质的根本性质,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第一性质”。而物质的所有其它性质如颜色、温度、气味、口味、声音并不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这些性质都是由我们的感官和感觉能力决定的,只是主观现实,因而是“第二性质”。
灵魂与伦理学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也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灵魂虽然非常细小,也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人死后,灵魂原子就消失了。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人所能达到的幸福完全在于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获得幸福的途径就是节制和轻视感官享受,并注重精神财富的培养。体格强壮对于驮兽是有益的,而坚强和高贵的灵魂对于人是有益的。“与获取波斯王冠相比,我倒是更愿意去发现一条(几何)定理。”德谟克利特将伦理学提高到了与其自然哲学体系同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