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田随笔全集》节录(一四O)

(2021-08-16 15:42:17)
标签:

蒙田

随笔

读书

节录

《蒙田随笔全集》节录(一四O)
[法]米歇尔·德·蒙田  马振骋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年3月第1版
第3卷

  作者简介: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生于法国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蒙田城堡。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也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一位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蒙田出身贵族,早年学习拉丁文,成年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1572年开始撰写其被称为“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的《随笔集》。
  蒙田离世已经425年,虽然不熟悉那个年代的历史,但读他的《随笔集》仍受益匪浅。从2017年2月8日开始,精读《蒙田随笔全集》,直到9月17日读完三卷本全集,实际耗费160余天,并把觉得精彩的部分打录下来,形成大约27.5万多字,准备陆陆续续放到博客上,让更多的人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第十二章 论 相 貌
P257
  我们为死操心扰乱了生,又为生操心扰乱了死。前者使我们烦,后者又使我们怕。我们做准备不是为了对抗死,这是太短暂的一件事。一刻钟无危害、无后果的苦难,不值得为之讲什么大道理。说实在的,我们做准备是对抗死的准备。
  哲学敦促我们眼里要看到死亡,在时间到来以前要有预见与考虑,要我们根据规则与预防措施做到自己不被这个预见与想法所伤害。这岂不是医生的这种做法,先把我们弄病了,然后在我们身上表演他们的医术与使用他们的药物。如果我们不曾知道如何生,却教我们如何死,歪曲这一切的结局,这有欠公义,如果我们以前知道稳定平静地生,我们也会知道以同样方式去死。
  他们可以随自己的心意夸夸其谈。“哲学家的一生是对死亡的默想。”(西塞罗)可是我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不是目的。这是它的结局,它的极点,不是它的目标。生命应该有其自身的志向、意图。研究的正题是自律、自修与自足。安身立命这个总课题之中还包含其他许多必修课,其中就有这个理解死亡;原本是属于轻松的话题,如果我们不自扰来使它沉重的话。
  从实用与朴实真诚来说,提倡做人简单的学说并不比提倡做人博学的学说差,还正相反呢。人的情趣与力量各有不同;应该按照他们的实情,通过不同道路引导他们走向美好。

P258
  我从未见过我家邻近的农民,苦思苦想以怎样的态度和镇定度过他们最后的时刻。大自然教导我们到了临终时再想也不迟。在这件事上他们比亚里士多德更加潇洒;死亡对亚里士多德构成双重压力,一是死亡本身,二是他年纪轻轻想到死亡。而恺撒的意思是最不去想的死亡是最快乐与最无压力的死亡。“在必要痛苦以前就痛苦,实在是痛苦得超过了必要。”(塞涅卡)
  想象力之所以厉害是来自我们的好奇心。我们要超越与调整自然规则,这样也妨碍了自己。只有那些书呆子身强力壮时想到死亡就胃口不佳,皱紧了眉头。普通人只有在死亡袭击时才需要治疗安慰,感觉多少关心多少……

P258-259
  我们不缺乏优秀教师,他们是自然质朴的表述者。苏格拉底便是其中的一位。因为我记得,他对握有生杀大全的法官说的大致是这个意思:
  
  “大人们,我若请求你们别让我死,只怕我会被原告的诬词缠住不放,说我对于天上地下的事略知一二,装得比别人都精通。我知道我既不接触死亡,也不认识死亡,也没有见过谁对死亡的实质有过经验要来教育我的。
  “那些害怕死亡的人,其前提是认识死亡。至于我,既不知死亡是何物,也不知道另一个世界情况如何。死亡可能是件不痛不痒的事,也可能是件值得庆幸的事。(若只是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则应该相信,跟那么多过世的大人物一起生活,不再跟贪官污吏打交道,这还是好事。如果这是我们生存的消失,进入一个宁静的长夜,这也是好事。我们在生命中,还有什么比宁静、深沉、无梦的睡眠与安息感觉更甜蜜呢。)
  “我知道的那些坏事,譬如冒犯别人,不服从前辈,不论是神或人,我小心翼翼不会去做。我不知道是好是坏的那些事,我就不知道害怕……如果我去死了,而你们活了下来,只有诸神会看到你们还是我将来会活得更好。因而关于我,你们爱怎么决定就怎么决定。但是根据我劝人做事公道有益的原则,我要说的是,你们在我这个案件中没有比我看到更多的内情,为了你们的良心还是把我放了吧。根据我过去在公私两方面的行为,根据我的意图,根据那么多老老少少公民天天从我的会话中得到的教益,我给你们大家带来的好处等等因素来考虑,你们要对我的功德作出相应的判决,那就是由于我没有财产,雅典议院常务会应该用公帑把我养起来——经常我看到别人还没有这样充分的理由时你们就这样做了……
  “我不会像常人一样向你们苦苦哀求讨饶,别把这个态度当做固执或轻蔑。我有朋友和亲戚(如荷马说的,我像别人一样不是从木石中生出来的),他们也会泪流满脸前来哀悼,我有三个孩子会哭得你们唏嘘可怜。我素有智慧的雅名,到了这个年纪竟成了阶下囚,如果我再低声下气、卑躬屈膝,会让我们的城市蒙受耻辱。人家对其他雅典人更会怎么说呢?
  “我总是告诫那些听我说话的人,切切不可忍辱偷生。在我国战争时期,在安菲波利,在波提德,在德里姆,在其他我去过的地方,我在事实上已说明我决不会干耻事保证自己的安全。此外,我会连累到你们的责任感,诱使你们做坏事;因为我不用祈求,而用入情入理的正义感来说服你们。
  “你们曾向神宣誓要遵照法律办事,现在看来该是我要怀疑你们,指责你们不相信有神的存在。此刻我要作证控告自己,以前没有像我该做的的那样信任他们,猜疑他们的引导,也就没有把我的事完全交到他们手里。现在我一切都信任,还确信他们会按照对你们、对我最适合的方法去做。好人不论生前还是死后,都不用害怕天上的神。”注:这是蒙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格拉底的辩护词》的意思。)

P260
  以上不就是一篇简明扼要的诉状吗?平易通俗,却出众的高傲,真诚、坦白、伦理恰到好处,是其他文章难以企及的!苏格拉底选用这一篇而舍弃另一篇是有道理的。另一篇是大演说家利希亚斯为他写的,满纸精彩的法律用语,但是不配用在这么一位高贵的犯人身上。
  谁曾从苏格拉底嘴里听见一句哀求的话?这种崇高的品德在最需要表现的时候会消声匿迹吗?他天性丰富坚强,会用花言巧语为自己辩护吗?在他经受最大考验时,会放弃他特有的纯朴语言,而用别人演说辞中的陈词滥调来装饰自己吗?他做得非常聪明——这才像是他——不为了让自己衰弱的生命延长一年,去败坏生命中不可败坏的内容和人间那么一个神圣的形象,使这个光荣的结局不能在人们记忆中流芳百世。他的一生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间树立楷模。他若毫无作为、默默无闻结束一生,岂不令世人抱憾?
  对自己的死亡竟抱有那么随便豁达的想法,当然值得后世对他更加景仰。事实也是如此。命运为了成全他而做的事,就是法律也没有那么公正。对那些造成苏格拉底死亡的人,雅典人恨之入骨,见到他们像逐出教门的人那样躲避;他们接触过的东西都是污秽的;没有人愿意跟他们在同一个浴室洗澡;没有人跟他们打招呼和来往;以致最后他们实在无法忍受公众的憎恨,上吊自尽了。
  ……因为我们生来害怕痛苦,但不会因死亡而害怕死亡,这是可以相信的。死是存在的一部分,在本质上不亚于生。由于死亡对于万物的嬗变衍生是不可或缺的,它在这个宇宙大家庭中带来的诞生与繁殖要多于失去与毁灭,大自然又为了什么要我们憎恨和害怕死亡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